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走近钱学森的一生



 

 

20141012日,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周日,或许还带着一些对十一假日的眷恋,或许还带着连上6天班的劳累,但也正是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钱学森图书馆,走近了这位伟人平凡而又峥嵘的一生。

曾几何时我们也走过这里,被图书馆的外表所吸引,也会带着好奇,带着惊喜,还带着点小资,但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走进过这里,或许当真是托了党校的福,才让我们们有时间放慢自己,去静静的聆听这座建筑的声音,去感受这座建筑中主人的故事。

爱国这两个词,谁都会说,但是做却并不是人人做得到,特别是当你已经名声显赫,地位与财富双丰收之时,是否仍有为了祖国放弃一切,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决心。

当年钱学森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他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7月至1955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美国陆军上校曾称赞钱学森:“一个钱学森相当于美国6个人陆军队员”,所以美国政府曾给与钱学森极大的荣誉和丰厚的物质待遇。

但是当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与夫人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无奈,有此心却受到了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甚至威逼利诱,栽赃嫁祸,只为把钱学森困在美国,让他打消归国的念头。至今,在钱学森图书馆中还珍藏着当年钱学森的签到记录,足足36个月,每个月都要去当地的警察局报备,没有任何的自由,进进出出都有警察看管,能做的只有足不出户。但就是在这样的岁月,在这样困苦潦倒,没有自由的环境里,钱学森却始终都没有放弃归国的想法,曾经有人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但是这两样东西:仅有一次的生命,人类向往的自由,在爱国情怀面前却变的黯然失色,无足轻重。或许此刻,从不存在抉择二字,抉择必是有所失,有所得。而对于钱学森来说,归国,爱国是他的全部,而其他从未入过他的法眼。

钱学森历经千辛万阻归国后,就开始了他数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奉献。可以想象,如果当年不是他为“两弹一星”作出的贡献,或许至今,中国仍没有原子弹,也不会被允许有原子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防,即使再有钱,也不过是一只“纸老虎”,随时都有被欺凌吞并的危险,这在几千年前的宋朝,已经有了体现。所以当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权利支持和帮助下,钱学森一归国就着手开展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当时中国在原子弹研究方面当真是从零开始,国内懂得这方面的专家寥寥无几,要成功研发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百废待新,国家资金本来就不充裕,虽然全力支持,但是科研实力,科研水平都和欧美无法相提并论,想要在这种条件下成功研发出原子弹,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虽然任何科研都有失败的风险,这也算是科研进步的一部分,但是接手这个任务,就意味着不容有失。从金钱,时间,精力,人员方面综合考虑,中国拥有原子弹的机会或许仅有一次。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钱学森还是毅然决然的承担了这项任务,因为他知道此时已经不是考虑自身荣誉的问题了,这个决定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甚至是生死存亡。

    所以当他看到中国与原子弹相关领域没有教科书时,遍开始着手编写教科书;当他看到有志参与研究,却碍于相关知识水平能力不足的青年时,马上开设培训班;当他看到科研研究裹足不前时,日日挑灯夜战。他为科研考虑,他为他人考虑,他为国家考虑,他为百姓们考虑,唯独他从来不考虑的就是自己。

参观我们钱学森图书馆,我们很有感触。这次参观或将成为一个起点,一个发现自己,成长自己的起点。与一位资深的共产党人相比,我们还差了很多。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就要高要求,高标准的要求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扎实自己的学业,端正自己的态度,完善自己的人格,再精神上,学业上,人格上处处加强学习,经得住考验,而这将是我们成为祖国坚强支柱的第一步。(教育学院校党校学员 范怡悦)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 2014-10-17
浏览次数: 279

返回

版权所有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