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机关分会组织会员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
5月24日,正逢初夏时节,机关分会的20余位老师冒着微微细雨,早早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博物馆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引导下,步入了新落成的被业界誉为"城市绿螺"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进该馆,大家就被她的气势和别致所吸引。新馆总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层,高18米;地下三层,深15米。建筑的整体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式,秉承"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整座场馆展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精粹与整体环境相融合、优美建筑形态与良好节能效果相融合、空间布局实用性与永续发展的前瞻性相融合的建筑风格,寓意着博物馆人"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冉冉升起,而博物馆的功能区便置身于这一绿色长带下。一座巧妙围合的椭圆形水池,成为整个建筑的参观流线的中心焦点。
戴上耳机,跟随讲解员开始了参观的旅程。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条主线,呈现大自然的演化历程和多样性,共有十大常设展区以及探索中心、四维影院等教育功能区。目前,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9万件藏品,常年公开展示的标本/模型总计11000余件,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种。展馆还综合运用标本模型陈列、媒体、景箱、场景、剧场等多元化展示手段,体现了经典与前沿并重、科学与艺术融合、国际与本土兼顾的特点。参观自然博物馆自然是要看恐龙的,大家首先去拜访的就是它。体长约26米的马门溪龙的骨架是亚洲最大、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它低吼着扭动着脖子,格外逼真。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高悬在展馆,据说是由上海海洋大学制作的标本。在“生态万象”区域,大家看到了用动物标本和模型道具,1:1还原出非洲大草原的生态场景: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长颈鹿、河马正在闲庭信步,瞪羚羊正在逃避追杀,一群狮子正在享受日光浴,颇有几分看《动物世界》的味道。在“缤纷生命”展区内,由1200只蝴蝶翅膀拼贴而成的“蝶翅画”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整个展馆展品丰富逼真,令人目不暇接。
博物馆内还设有5个3D影院。我们先后观看了“宇宙大爆炸”、“逃出白垩纪”等微电影,现代化的技术,犹如身临其境使人更形象地了解了一百多亿年宇宙的变化情况,物质世界逐渐形成的过程;了解了白垩纪末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消失、哺乳动物繁盛的第五次大灭绝,体会到灭绝与繁盛的辩证关系。
参观中,大家还不时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当年,上海自然博物馆坐落在延安东路河南路口,西洋风格的老建筑,门口的大石阶,让人感觉到一点纽约NMNH的气质。博物馆历史悠久,几度合并、重建、更新,至解放后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馆,成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之一,而门票却很亲民,所以,大家都有去参观的经历,有的甚至不止一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先后带着儿女、孙辈多次参观自然博物馆。岁月虽流逝,但大家对自然博物馆的喜欢却没有丝毫改变。
短短的一天参观,大家深切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精神,纷纷表示一定要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珍爱生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张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