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春天有个约会
——老教协人文和对外汉语分会“三八”妇女节活动顺利举行
3月5日(三)正值24节气的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虽然天气有些凉意,天空中一片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却天公作美未下成雨。上海师大老教协人文和对外汉语学院分会的女会员一行8人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参观了“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作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

“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41米层(十楼)7、7-1、8、9、10号展厅,逾1500平米展示面积,180余件精品力作,多角度全方位首次聚焦吴昌硕1912年至1927年定居上海的辉煌15年,堪称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吴昌硕艺术展。本次展览呈现了以吴昌硕为核心的重要文化“五大现象”:即代表吴昌硕从艺术大师成为一代海派书画领袖的“1912现象”、来到上海后实现暮年变法的“金石精神现象”、入住吉庆里成为培养艺术大师团队摇篮的“吉庆里现象”“润格经济现象”以及以吴昌硕为艺界领袖的“家国情怀现象”。

(吴昌硕曾孙吴越馆长与女教师们合影)
本次“三八”妇女节活动我们十分荣幸地请到了吴昌硕先生的曾孙吴越馆长(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亲自接待讲解。
这次展览不仅体量规模大,而且有不少外借展出、难得“合体”展出的珍贵作品,吴馆长介绍说。他从1912现象讲起,讲到昌硕先生当时以其核心凝聚力、艺术引领力和社会号召力,结社契盟,从一位艺术大师转身成为一代海派书画领袖。1913年入住的吉庆里成为海派书画最高的艺术沙龙,先生则被公推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艺术大展五大板块) (吴昌硕先生的诗画书印作品)
吴馆长对展览中的珍品都着重进行了介绍。如吴昌硕与任伯年、王一亭合作跨度长达21年最终成画的《缶翁行看子》,最早落款“浦东”的《浦东芍药图》,梅兰芳、吴昌硕合作的扇面等。《四时花卉条屏》既独立成作,又相得益彰,每一幅都见先生诗书画功底。吴昌硕是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宗师,吴馆长还让我们欣赏了几幅稀缺的山水题材《山水图》。除了书画外,吴昌硕的篆刻精品也是本次大展的一大亮点,有超过50件的重要篆刻作品。如朱文印《明月前身》是吴昌硕66岁时做梦后怀念原配夫人所刻;《缶翁》印是吴昌硕74岁之作,书写意味浓厚。



(吴越馆长仔细讲述) (老师们饶有兴趣地倾听)
吴昌硕这位海派艺术大师集“诗、书、画、印”为一身,入住吉庆里桃李芬芳,培育及影响了潘天寿、沙孟海、王个簃、齐白石、刘海粟等众多艺术大师,吉庆里可谓培养艺术大师团队的摇篮。老师们被昌硕先生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盛赞先生一生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杰出人才和艺术大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在展览中老师们还看到昌硕先生生活简朴,却把大量收入用来支持创办浦东医院和学校、支持女子美术教育、抢救国宝、赈济灾民、带病坚持挥毫写下长诗《五卅祭》,支援五卅运动……大师的家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吴昌硕一生爱梅、种梅、赏梅、咏梅、画梅,他的学画就是从画梅花开始的,自诩“苦铁道人梅知己”。这次布展也很用心,画作从一幅梅花图开始,到《墨梅图》结束。吴越馆长的讲述行云流水,如数家珍,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佳话使一帧帧书画、一枚枚印章都有了温度而变得鲜活起来。
观展将近两个小时,吴馆长娓娓道来,老师们饶有兴致地倾听,偶尔提问交流,大家都觉得活动收获满满,意犹未尽,不虚此行,对吴越馆长抽出宝贵时间亲自陪同表示了由衷的感谢。最后老师们和吴馆长一起在吴昌硕先生巨幅海报前再次留影,以表达对大师的怀念和敬意。

(石慧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