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萍,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主任。身为中国作协会员、诗人、编剧的她也是目前国内最活跃的儿童文学新生代作家、评论家与翻译家,现已出版两百多万字作品,曾被评为“上海儿童文学新十家”,获“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并荣获上海市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作为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的一名普通教师党员,萧萍教授始终保持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积极投身专业研究,探索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戏剧教育新模式,深度挖掘与实践当代德育新内涵。她在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体验式的生动活泼教学方式传播戏剧,带动当代大学生投身公益与志愿者服务,积极搭建平台助力学生们成长成才。

努力探索体验式儿童戏剧,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
萧萍老师在研究生阶段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的她,长期关注儿童文学与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高校党员教师,她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萧萍老师曾精心遴选了一百部儿童绘本和儿童读物,将它们作为儿童戏剧课程的一部分,进行初步的启发和引导式思维训练,让孩子们在单纯却并不简单的绘本世界里遨游,获得知识也获得审美熏陶。与此同时,萧老师亲自改编自己的获奖童诗,并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自主原创与编写近十部系列剧本教材,它们涉及生命与自然教育,中华传统的礼仪教育,以及激发孩童身心解放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等等,《来自黑漆漆王国的邀请函》、《袜子姐妹和鞋套夫妻》、《野鸭与狗鱼》、《三人与水》、《蚂蚁恰恰》等都陆续进入了儿童戏剧教学课堂,一部部生动有趣的儿童剧不仅倾注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与文明的礼赞,而且真正从儿童本位出发,帮助孩子在戏剧中释放天性与创造力。针对应试教育中想象力普遍缺乏的状况,大学生团队特别增强戏剧课堂的身体训练,梦幻与想象的诸多互动环节,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除了剧本的编创,萧萍教授也亲自指导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排练和演出儿童剧。团队创作演出的《三人与水》、《三人破冰》、《三人分桃》等,是围绕孔子和弟子故事的系列剧,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元素融入到具体的戏剧场景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剧本的选题,到原创编写,再到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萧老师每每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设计,细节上反复推敲,并给大学生们的排练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萧老师认为,以传统礼仪教育为核心的戏剧课堂,应贯穿传统理念与现代体验式教育方式的结合,以“礼仪”为中心,剧本紧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诚信”以及“感恩”与“分享”,让孩子们在戏剧场景中真真切切体验,从而在真实生活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
在与萧老师的沟通交流中,大学生们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并主动将这一切内化于戏剧排练中。在大学生开展的主题团日活动,在原创剧《来了一个新朋友》的戏剧排演中,同学们以扮演小动物的方式,用戏剧再现和探讨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动物们如何从疏远走向亲密?如何包容不同动物间的差异性?”通过不断的排练与展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团结友善之情带来的温馨氛围,深刻理解了友善的涵义,戏剧内在的魅力无形中增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团队也在儿童戏剧教学演绎的实践过程中,脱离了原来死板的大学教育课本,进入到鲜活的教学实验现场,排练的过程也成为重新体验和自我反思的过程,成为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成为考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依存、协作与包容精神的过程。通过这种实践,大学生们加深了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以及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
爱心感染当代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与调研
近年来,萧萍老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公益活动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上。萧萍老师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教育,她主动联合上海作家协会和上师大陶行知研究中心,特别为外来务工子弟小学开办“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系列公益讲座”,已经陆续在徐汇区、闵行区、浦东区和嘉定区开展,受惠人数达五千多人。不仅如此,萧老师还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带领学生们多次深入社区上绘本课,为零基础的社区孩子排演儿童剧。2014年她捐出个人新出版的儿童系列小说《开心卜卜》一千册,价值上万元的图书分发给全市七十多所暑期爱心学校。在她的带领下,研究生和本科生们组成了专业授课团队,在社区成立了“科学商店项目小组”,开设公益的儿童戏剧体验课堂和家庭艺术教育课堂。她先后在上海桃浦社区、杨浦图书馆、嘉定图书馆、闸北图书馆、师大附小以及樱花园小学等处开设儿童公益戏剧体验课程。仅2014年,授课192小时,吸引了社区200余名家长前来咨询。她的学生陈晴、万众、李婷等人在毕业后纷纷投身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事业,并继续坚持在社区推广儿童公益课程。
在她的鼓励和影响下,从研究生到本科生形成儿童戏剧的接力梯队,同学们越来越多在社会实践之余,关注城市随迁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的都市融入,并以此为主题积极开展课题调研,仅2014年,她指导学生科研项目7个,其中,市级学生科研项目2个,校级科研项目4个,院级科研项目1个。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先后获得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知行杯”优秀项目,儿童戏剧体验课程还获得2014年度“上海市青年公益创投百强”等荣誉。
关注儿童成长,服务深入西部一线
萧萍老师积极关注儿童成长,并深入西部一线开展志愿服务。近年来,萧萍老师带领大学生赴老少边穷地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们在江西、江苏和安徽等地也开设儿童戏剧体验课,为当地的孩子们送去温暖与关爱。在延安“三下乡”活动中,她为当地儿童捐赠儿童绘本300余册,价值数千元。她联络上海作家协会的汪澜,发动作家们为延安川口中学的孩子捐赠1200册经典文学读物,并继续向江西、延安等革命老区募捐各类图书。
2015年4月,萧萍老师带领本科学生奔赴四川广元,参与“2015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大爱活动——走进朗诗五权希望小学”公益活动,行前他们特别为乡村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上千元的灯光道具和头饰服装。在长达八个多个小时的路途奔波后,萧萍老师克服晕车和皮肤过敏的身体不适,准备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孩子,请和你的想象一起飞翔》的讲座,在简陋的食堂面对三百多个学生,她用新颖的活动课形式和循循善诱的讲解和孩子们互动提问,反响极其热烈。第二天,萧萍老师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走山路专程去当地孩子家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并与当地乡村教师交流。在和当地教师两小时的手把手现场式教学中,她不仅分享了自己戏剧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且还就小学目前的语文及其艺术教育问题展开探讨,老师们纷纷发言和参与现场互动,有不少老师表示他是第一次加入这样的教学传授,整个活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为了给乡村的孩子们带来原汁原味的儿童戏剧课程,萧萍老师和她的学生一字一句地为孩子们排练《来自黑漆漆王国的邀请函》的选段,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他们还和当地教师一起,在群山环抱的操场搭建出简陋而庄重的舞台——当萧萍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她的原创获奖诗歌《让我们去找黑的地方》,当孩子们第一次在月光下的操场感受诗歌与朗诵带来的奇妙历险,所有人被深深打动和震撼者!而当萧老师带领她的学生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表演影子剧片段,当那些“童话里的影子”在台上穿梭,当台下的孩子被邀请上台说出孤独的感受,整个校园和整个夜晚都几乎沸腾了……五权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真正领略了戏剧带来的神奇魔力,谁能说这不是一颗颗参天大树的希望之种呢?它们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悄悄“发芽”。
和萧萍老师一起去的两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太感动了,这样的场景我们终身难忘!”是的,学会分享、感恩,像一根燃烧的蜡烛,发出微微光芒,烛照他人,结合专业,全面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教育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这就是萧萍老师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寄语,也是她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