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人文学院第八期党史读书会活动在奉贤校区小白楼105举行。本次读书会,学院邀请了校特邀党建组织员、校关工委讲师团成员、人文学院退休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丁光勋教授,与青年学子共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活动伊始,丁光勋教授以“一本书,两代人的青春对话”为切入点,阐释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时代价值。他指出,这部访谈实录通过村民讲述、知青回忆等多元视角,真实还原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过五关”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坚定信念、为民奉献、吃苦耐劳、实干担当”的知青精神。

在分享过程中,丁光勋教授从三个维度解读了知青岁月的当代启示,并深度结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内容展开阐述:其一,理想信念的淬炼。丁光勋老师以书中“近平在梁家河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的细节为引,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马列著作、钻研农业科技的故事。他特别提到书中“窑洞里的灯光”这一意象,指出这束光不仅照亮了陕北的黄土高原,更象征着青年习近平在逆境中坚守理想的精神光芒。其二,群众路线的践行。丁光勋老师通过书中“近平帮村民建沼气池、打淤地坝”的鲜活案例,剖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他强调:“青年要扎根大地,在服务群众中校准人生坐标。”其三,艰苦奋斗的传承。丁教授以书中“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的描述切入,解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特别提到了书中记载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创办的铁业社账本,指出“这本泛黄的账本上,每一笔收支都镌刻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因,这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补足的精神之钙。”
此次读书会以书为媒,架起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史读书会的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青春华章。同时,学院也将继续邀请更多像丁光勋教授这样的资深学者,与青年学子共读经典、共话成长,为培养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