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细悟二十大 学思笃行勇奋进” 研究生系列读书分享会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1-30浏览次数:51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研究生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以“深研细悟二十大 学思笃行勇奋进”为主题,联动学院,开展四场专家学者导学活动。本次系列读书分享会邀请的专家学者分别是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昌来教授,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生所长蒋传光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原教研室主任贾淑品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俞可副教授。 

传承中华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

陈昌来教授围绕“中国的语言、方言、文字和中国文化”这一主题,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展开分享交流。他首先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说起,指出“五通”中“民心相通”的基础就是语言相通,并回溯了中华民族共同语形成的历史,集中阐述了民族共同语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再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上溯到仓颉造字,指出汉字的发明对中华文明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作用。他强调,我国丰富的民族语言和方言资源,是语言文字研究的宝藏,要兼顾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保护,科学有效地做好中国语言文字资源保护工作。最后,陈昌来教授讲到语言文字非小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乡村振兴,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工作;中国的语言、方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他勉励大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学好专业、讲好普通话、书写规范字、传承家乡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实际行动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人文学院田孝怡同学表示,语言多样性体现了文化多样性,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对推广中华文化极其重要。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一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自己更应担当时代使命,为保护好少数民族语言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文学院李悦同学表示,语言文字是文明得以形成的基石,是文化得以生长发芽的根。听完今天的分享会,自己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方言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明白了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文化,它是各种文化赖以保存和借以发展的载体,尽管语言文字的迭代更新是时代所趋,但是保护和传承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既可以认识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也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推荐书目:《马氏文通》和《中国文法要略》



标定法治航向 接力伟大复兴

蒋传光教授紧扣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主题,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出发,深入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地位、核心内容及理论贡献,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意义深刻、内涵丰富的主题报告。首先,蒋传光教授讲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阐述,表明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法治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随后,他带领研究生们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介绍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治思想、邓小平法治思想等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并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他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做了深刻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法治基础,并对“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他勉励同学们,作为未来的法律工作者,务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哲学与法政学院黄裕鸿同学结合近期学习先秦法律思想的体会谈到,中国近代以来多重视借鉴西方法律,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哲学与法政学院李腾浩同学表示,作为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学习不能脱离法学经典著作的阅读,部门法的研究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本次读书会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阅读法学经典名著的学习平台,让我们学到了不仅仅是一本著作里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建构了法律学习思维。

推荐书目:《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和《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找准现代化目标 增强文化向心力  

贾淑品教授围绕“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与路径选择”这一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读书分享会。她强调,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结合是进一步发展壮大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需要。在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贾老师讲到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构建“一带一路”文明新秩序,确保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同时,还要守好网络安全防线,净化网络空间,阻断文化虚无主义传播,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后,她分析了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并勉励在场的研究生同学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面临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形势下,青年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立场不动摇,坚决抵制文化侵略,在新时代浪潮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递好中国声音。


马克思主义学院阳银银同学表示,本次读书分享会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座中提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指向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当今文化发展潮流中,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理解为立体的人民,而不是抽象的人民,要把人民的喜怒哀乐作为创作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伍奕桐同学表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推动之下,当前文化逐渐向着多样化发展,这对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她谈到,我们要抓住当代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文化现代化发展。

推荐书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激扬巾帼之志 共谱时代新章

俞可老师围绕“平民女学校”主题,为大家开展了一场生动精彩的读书分享讲座。他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最新人口数据和G20峰会为切入点,从生育状况和教育政策两个方面为大家阐述了性别平等的现实情况。随后,他提出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受教育的供给问题,引发研究生同学们对上海平民女校的建立的思考,并从“如出笼的小鸟”、“实是以前所未有的学校”等三个部分介绍了平民女校的创办始末。最后,俞可老师以“为什么是女校”、“为什么是上海”、“为什么是1922年”三大问题,引导研究生同学们深入思考平民女校创办的历史意义,并以“举旗帜:我党的学校”、“守宗旨:平民的学校”、“育新人:解放的学校”三点启示促进同学们对平民女校当代价值的理解,与在场的研究生同学们共勉。 

教育学院方勤同学结合当代中国的女性力量,分享了她阅读《巾帼的黎明》一书的感触。在上世纪20年代初那个风雨激荡的岁月,来自天南海北的一批年轻女性勇敢地打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将青春投入革命洪流中。正如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张桂梅校长,一生扎根偏远贫困地区,忍着病痛奔走,帮助一届又一届的贫困女孩接受教育、送出山窝窝。她希望向前人学习,坚定理想和信念,不断提升完善自己,与当代新青年一起创造下一个历史。

教育学院夏露同学谈到,《巾帼的黎明》这本书让她看到了共产党人永怀信仰、心向黎明的信念,见证了一群为了追求男女平等的女生们的奋斗和坚持。她认为,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女性平等就业的问题,也希望能够通过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女性权益;全社会共同关注女性面临的就业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工作,保护妇女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和女性全面发展。

推荐书目:《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

研究生读书分享会是我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品牌,主要通过导师荐书、学术分享、互动交流等形式,筑牢“信仰之路”、彰显“学术之美”、汲取“奋进之力”。今年,读书分享会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联动学院开展四场专家学者导学与荐书活动。下阶段,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根据学校党委的部署要求,结合研究生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专家学者导学、青年学生互学、社会实践研学、线上平台促学系列活动,多措并举帮助研究生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研究生自觉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中来,以勇攀高峰、踔厉奋发的拼搏姿态为把我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摄影:研究生院/研工部、哲学与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