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河系结构和演化研究方面,由于身处银河系中,通常通过对近邻星系来研究银河系整体结构和演化。本项成果重点开展本地星系物理性质的研究。主要包括:(1)近邻旋涡星系的化学演化;(2)近邻旋涡星系的动力学特征;(3)近邻漩涡星系黑洞吸积盘的角动量指向;(4)星系群中央星系的统计特征。在评估期间,该方面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1项,包括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发表实验室署名研究成果SCI论文20余篇,他人独立引用超过70次。简介如下:
基于本组原创的银河系化学演化模型,结合基于分子氢的恒星形成规律,将化学演化模型应用于两个近邻旋涡星系, 典型的M33和较为特殊的富气体星系UGC8802。结果表明,尽管两个星系的观测上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在统一的化学演化模型框架下,它们的观测特征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特别是能够完整地解释和反演它们的的恒星形成历史,金属丰度增丰,恒星盘的增长等一系列重要演化过程。
旋臂作为银河系的重要特征较难直接测量,而对河外面向旋涡星系则能够进行较好完整的观测。通过对近邻的著名面向旋涡星系M51旋臂的精密测量和拟合,获得了旋臂方位角等动力学参数。基于动力学模型,得到了M51盘的厚度。该方法弥补了面向旋涡星系盘标高无法直接测量这一不足,可运用于银河系的盘并得到进一步的检验。
利用SDSS中的近邻旋涡星系的统计样本,通过具有活动星系核且宿主星系是盘状星系的恒星盘的指向,研究了黑洞吸积盘的角动量指向,从统计上发现恒星盘和吸积盘的角动量指向之间的平均夹角约为30度;利用极值统计方法,确定了星系群中央星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指出其与卫星星系具有显著差别并不意味二者的起源完全不同,最亮星系的星等偏离其它星系的统计极值只有0.2个星等左右,可以用中央星系的局域物理过程(如对小星系的吞噬,冷却流中的恒星形成)等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