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教育为何未能促进农民工子女向上流动?

发布日期: 2015/04/18      浏览次数: 22  


 

         
   
            2013年,合肥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嘉诚学校学生在教室的走道上吃午饭。
   
    对于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的基本机制。教育精英可以进入高收入、高回报的职业,因此教育不但能促进个体向上流动,还能推动社会公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因为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分布不平等,所以不同社会阶级对子女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尽相同。如果无法使资源不对等的家庭子女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不但无法促进社会流动,反而会固化既有的社会结构。

在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当中,哪种观点更切合现实情况?新一期的学刊《中国季刊》为我们带来了两篇相关的研究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复旦大学熊易寒对农民工子女的研究。通过对224个从一间公立学校和一间私立农民工学校收集回来的样本分析,研究者发现了不少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数据显示:在公立学校学习的农民工子女更倾向于“主流价值”(例如热爱学习),而在私立农民工学校学习的同学则更容易出现“反学校文化”。数据还显示,学校类型的不同明显影响到农民工子女对未来的预期。在师资和硬件等方面条件较差的民办学校,学生出现了一种“越长大越悲观”的状态。小学五年级的受访学生样本中,38%计划初中毕业后继续学业, 26%则打算进入上海的技校。到了初中三年级,选择继续学业的比例猛然降至5.5%,而选择技校的比例上升至56.4%。类似的趋势并没有出现在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之中。熊易寒认为这可能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资源差异和对主流教育价值观的灌输等因素有关。

然而,无论农民工子女选择上高中还是上技校,他们在未来都会面临巨大的个人发展阻碍。假如选择回户籍地上高中,城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将直接降低他们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这可以在同期《中国季刊》里另一篇由清华大学李宏彬团队发表的文章里得到证实。该团队对2003年六百二十万高考考生的背景和入学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入学结果的主要因素来自城乡差异。农村学生入读四年制大学的机会比城市学生少五倍,入读211高校的机会少七倍,入读清华北大的机会少二十一倍。即便考虑了区域和经济发展的差异,这种城乡差异对入学结果的影响仍然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借助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前景非常不乐观。

如果选择上技校呢?虽然只有来自上海的证据,但熊易寒认为技校只能让学生掌握一项谋生的技能,并不能帮助他们竞争更有发展前景的职业。他们很可能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只能继续做“蓝领工人”,在同一个社会阶层里反复循环再生产。

教育到底能否促进社会流动?结合两篇文章的发现,目前流行的两种观点都有依据。假如农民工子女可以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那么教育确实可能改变农民工子女的命运。正如李宏彬团队的研究所示,只要有城市户籍,家境不同的学生在入学结果上并无明显差异。相反,在目前存在户籍壁垒、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要实现社会流动就变得异常困难。

参考文献

Yihan Xiong. “The Broken Ladder: Why Education Provides No Upward Mobility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21, (2015):161-184.

Hongbin Li et al. “Unequal Access to College in China: How Far Have Poor, Rural Students Been Left Behind?”, The China Quarterly 221,(2015):185-207.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