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北京市近6.8万名考生赶赴考场。新颖的考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开放、灵活。此次高考,也印证着北京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正围绕“活”字步步推进,整体上正向多样化、可选择、更灵活的方向转变。 考题“活” 在文本中渗透能力
在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张芮看来,今年语文考题很好地体现了“活”的理念。
张芮介绍,与古诗词文本相结合的理解性默写题,丰富了作为阅读延伸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学习资源、加强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出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的创新,也拓宽了“阅读延伸”的概念,即阅读延伸不是一种题型,而是一种思考。
张芮认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这份试题无疑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活掌握和理解,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和拓展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员黄玉慧对长阅读考查考题印象深刻,她认为,这些考题所考查的能力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能力考查中渗透了对学生运用跳读、略读等阅读方法的考查。
教学“活” 由灌输转向能力培养
在高考“变脸”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正在悄然转变。
北京第24中学语文教师翁淇介绍,学校已经开始着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方面要求语文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综合语文素养。例如学校推出的新课程体系针对新课标,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引入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切合点。
在郊区县中,密云县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教研中心专门印发了关于传统文化和革命经典的阅读材料,包括中国园林建筑、京剧、茶文化等涵盖广泛的传统文化内容。密云二中语文教师李晓辉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考上,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并且在学生快速度阅读能力、浏览能力和精读能力上进行培养。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上官卫红认为,考试只是形式,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考试来撬动语文教学。以前,有些教师侧重研究《考试说明》,考什么讲什么,多一点也不会涉及。而今因循守旧、过分强调考试技巧正在被淡化,更加提倡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开放式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和积累,鼓励他们开阔自己的视野,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侧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灌输知识。
延庆五中高三物理教师王晓东介绍,从高考改革趋势来看,今年对物理科目的考核稳中有变,以主干知识为主,同时注重实验。“考核内容方面的变化对教师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让学生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尽量多地联系实际和科学前沿。”王晓东认为,物理是一门创新学科、最接近实际的学科,因此他会更加注重实验教学和对学生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活” 从书本走向课外
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往重考试技巧的高中学习正转向更宽泛的学习,从而实现“活学活用”。
北京九中校长林乐光认为,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另外,在传统文化方面,学校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包括提供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重视让学生读原著、读原文,不断章取义。“高考改革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学、艺术素养,而且他们还拥有强健的身心,生活得更有品味。”林乐光说。
在北京七中,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成为了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最好的载体。校长王文利介绍,学校开设了暗榫、彩砂、话剧、吉他、人型机器人、未来工程师、蹴球等涵盖艺术、科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类共十八门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密云二中英语教师金晓燕介绍,学科改进意见下发后,学校就立即聘任了两名外教,保证每个班级每周都能上一节外教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老师们也注重营造英语听说氛围,着重培养学生听说及阅读能力。
金晓燕老师还设置了“参观美术馆”“邀请国外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话题,“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用英语熟练地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金晓燕认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语言学习更“活”了。
高考改革也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延庆三中校长孟宜安认为,原来主要看成绩,现在则更注重学生成绩获得的方式。“以前就由老师讲解,配合学生练习、做题,学习的重点放在获取知识和攻破难度上;现在则更重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参加活动获得体验,强调在真情实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拓宽知识面的目的。”孟宜安说。
■高考花絮
为盲人考生开“绿色通道”
中央音乐学院[微博]附中的来佳俊是北京市唯一一位盲人考生。在北京市第159中学考点,专门为来佳俊开辟了“绿色通道”。
上午9点整,北京市唯一一份盲文语文试卷下发到来佳俊手中,从9点至12点半这段时间都是他的答题时间,时间要比其他同学延长了一个小时。
据了解,159中学在教学楼5层专门安排了独立教室作为考场,并安排两名男教师与高招办指定盲文教师共同监考。学校还安排专人负责考生进出考场的接送工作,并在教学楼外安排了午间休息室。
今年全市共有60余名特殊考生,其中包括脑瘫、视力障碍等特殊考生。按照有关规定,相关考点为残疾学生参加考试提供便利,并适当延长考试时间等。
温馨服务受点赞
在北京市27中考[微博]点,教学楼大厅特别设立了温馨服务台。记者看到服务台上摆放着医药箱、氧气袋、校服、巧克力糖以及学习用具。27中常务副校长冯云表示,这些是为学生们进入考场前服务的。在服务台,会有两名医务老师驻守,遇到情况,及时处理。“碰到一些低血糖的学生,我们会给他们发一些糖。有些学生因为紧张,会感到憋闷,在医务室老师查看后,确认没有身体问题,会让考生吸点氧气。”冯云说。
另外,医药箱中还准备了清凉油等解暑的小药。今年,在101个考点,均设置了温馨服务台,各种贴心的服务也赢得了考生和家长[微博]的点赞。
■各方声音
李欣(北京第五中学教学副校长):如今的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非死记硬背。所以,学校更注重学生的特色发展。今年9月,我们将推出具有特色的“1+1+3”课程模式。“1+1+3”课程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国家课程,第二个“1”是小学期国际课程(利用假期去美国学校跟班就读,寄宿在美国家庭),“3”指的是三类选修课(大学先修课、学科拓展课、职业规划课)。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职业规划课的课程。所以,优质高中的“加工”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付亚辉(延庆一中高三年级组):以往老师更注重对知识系统的讲解,现在则更注重知识与生活的对接,要求并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学重点从知识结构的梳理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头脑和思维中去。考试中开放性的题比较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联系实际作答,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所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从对答题流程的强化变成让学生迅速获取解读信息、审题解题的能力。
班英军(延庆一中高三年级组组长):作为远郊区县,我们邀请各学科的市级专家、教研员每周来学校为学生做讲座,传达备考信息。教育改革密集的当下,学校所有学科的备课组长每周都会参加西城、海淀的教研活动,获取一些高考改革动向和备考信息,并通过课堂落实。
■专家观点
通过考试倒逼教学改革
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在国家大的改革背景下,近年来尤其是从去年起,北京市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来撬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某种意义上,现在考试——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高考,仍是指挥棒,过去重视分数,现在仍然重视高考分数,但和过去相比,现在分数背后蕴含的东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的高考,已愈发重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愈发重视对价值理念的考查,像高考语文学科,通过加大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通过加大阅读文本长度和增加作文题目选项等,实际上都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要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通过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变来引导、刺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另一方面,去年底北京市出台了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对于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怎样评价和考试“考什么”、“怎么考”等都做出了一揽子安排,这已从制度设计上将高考改革和整个基础教育系统综合改革实现了融通,体现了综合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可以说,高考改革将会越来越显著地影响到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
□文/本报记者 郑祖伟 苏金柱 李继君 曹阳 凌月云 赵翩翩 赵艳国 胡畔
(来源:现代教育报,201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