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建立区域“共同体” 夯实教育均衡根基——台州市椒江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发布日期: 2013/07/27      浏览次数: 106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椒江教育以管理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构建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为平台,着力探索区域教育创新、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子,为打造台州教育高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椒江区推进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具体做法

      教育均衡的重点是资源配置,难点是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我区着力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强化硬件保障,夯实人才基础、创新管理体系、解决要素制约入手,着力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盘活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资源

      椒江区从实际出发,在共同体学校建设过程中聚焦试点、摸清起点、找对终点、凸显亮点、抓住重难点、把握平衡点,构建顶层设计盘活区域教育资源,在权衡生源、师资、配置、地域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校际重组,打造出各具优势的城乡教育联盟板块。

      1.三个“不平衡”制约教育跨越式发展。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制约我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具体体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全区知名的小学、初中集中在城区7所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农村学校。二是南北、东西发展不平衡,椒北教育质量发展缓慢,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较大;东部集中了较多优质学校,西部相对弱一些。三是陆岛教育发展不平衡,大陈实验学校由于地处海岛,随着海岛常住人口的急剧减少,岛上只剩下30多名学生,难以为继。

     2.“三大保障”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推出校长助理遴选委任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等创举,为各学校围绕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财政经费保障;三是椒江区地域面积小,结合校安工程,计划投入1.2亿元,努力坚持以城区为中心“30分钟工作圈”,为教育发展均衡发展提供了时空保障。

     3.“五种模式”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从城乡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管理条件互补性等出发,采用“五种模式”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标,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构建园区式教育体系,即“名校+新校”。由名校接管园区内的新校区,成立教育发展共同体,统一行政管理,形成“协调、自主”的管理网络,实现文化早输入、管理早输入,确保新校区高起点、高质量。二是构建板块式教育体系,即“名校+中心校+完小”。城区优质小学与街道中心校及下属“完小”成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形成“一校制”,实现教育区块内的“校名”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工资薪酬统一,考核评价统一,达到教育联动,整体发展。三是构建组团式教育体系,即“名校+农村初中”。城区初中与街道中学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教育理念创新、管理经验互补,学校制度文化传承,形成互动互补的“双法人制”管理模式,以城区中学引领街道中学的发展,使两校的管理制度、学校文化有效地“合龙”。四是构建捆绑式教育体系,即“名校+完小”。城区优质小学与街道下属完小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一个法人,捆绑发展。五是建立特许学校,促进跨越式发展。将原乡中心校作为特许学校,与中心校级别同等,通过提升管理级别,促进农村较大规模的完小快速发展。

(二)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区域教育均衡人才基础

     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推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是提高共同体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

      1.定编不定岗,激活人事调配新机制。加快教育共同体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育共同体人事管理机制,促进教育共同体和谐快速发展。一是实行总校长负责制。紧密型共同体总校长为共同体唯一法人代表;共同体(总校)设若干领导:总校长兼书记、副书记、若干副校长,由区教育局任命;分校长由副总校长兼任,享受正职校长待遇。二是以总校为单位统一核定编制。其中明确校区编制数,分校区进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定编不定岗,人员聘任由共同体(总校)统一管理,岗位聘任在农村校区的,享受农村任教津贴。三是共同体内部教师流动实行总校负责。教育局备案制度,服务期一般不得少于3年。

     2.选培“种子教师”,构建骨干教师选派循环体系。选培“种子教师”,建立严格选派、任务明确、客观评价、适度保障的选派教师长效机制,构建骨干教师选派循环体系。一是完善新招聘教师到城区对口学校见习一年制度。新招聘的教师先到城区对口学校见习一年,城区学校派相对应学科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建立健全新招聘教师成长机制,加快新教师的培养。二是首创预备教师制度。2010年,在新教师招聘需求数之外增加了15个名额,作为预备教师。预备教师在第一年见习期中到农村学校进行顶岗或见习学习,考核合格后再分配到学校,有效地破解了城区教师难以下到农村学校支教以及农村学校因不适岗人员增多造成的教师紧缺等难题,促进了农村学校的快速发展。三是完善校长考核评价机制。共同体实行单法人制和双法人制两种体系。单法人制是紧密型的总校和校区结合,双法人制是松散型的两校组团发展。校本教研和校区教师专业成长都纳入到校长业绩考核项目中,选派骨干教师到校区帮扶已成为总校校长的自觉责任。

      3.构建名优校长培训体系。大力开展校长队伍建设,加大名校长的培养,全面提升我区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搭好一个平台。成立中小学校长联谊会,搭建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交流、学习平台。2009年,举办杭州椒江区名校长论坛,杭七中和椒江三梅中学,杭十三中和椒江二中,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和前所中心校结为友好学校,其他学校自行举办结对活动。办好校长高级研修班,与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二是建立一种培养机制。区教育局出资16万元,通过两年时间分四个阶段完成对中小学校长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培训,即理论培训、实习考察、学校管理诊断和发展规划答辩、论文指导与成果展示。此次培训让校长们有机会与浙派名校长和高校专家面对面学习交流,开拓视野,增强理论素养和学习研究能力,加强学校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校管理水平。三是深化校长选拔机制。自2007年起实施校长及校长助理遴选委任制度,共选拔了17位,进一步推进了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进程。逐步完善校长岗位聘用制、定期交流制和教师评议制,进一步提高校长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客观公正的校长业绩评价机制。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和培养,建立教育管理后备人才储备库,举行了五批选拔,共有79名充实到储备库中。

(三)推进管理制度创新,焕发区域教育优质发展活力

      为破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和体制障碍,椒江把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作为价值追求,从“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个维度考量,探索一种高效长久的城乡校际联动机制。

1.构建“六大组团”,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共享

      经过半年多的大力推进,充分发挥教育联盟、名校托管等各种机制优势,椒江已构建了“六大组团”,实现“嫁接型”或“一校制”管理,缩小了城乡、南北、陆岛的教育差距,促进了椒江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2.构建新型管理体系,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紧密型的共同体学校统一经费预算编制,统一人员工资发放。对共同体学校中的薄弱学校采取倾斜政策,投入相应的建设经费进行改扩建,与中心校同等,努力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浙江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二是构建教育均衡评估体系。建立考核捆绑评价机制,制订区域一体化实施规划,积极推进学校管理一体、资源使用一体、人事调配一体、工作部署一体、考核评价一体。三是理顺共同体内部党组织管理体系。单法人制的共同体实行双重管理,对外实行属地管理,享受中心校待遇,受街道党工委管理;对内,共同体总校升格为党总支,设几个党支部(含校区),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形成与总校互动的良好格局。

3.管理制度移植,构建共生共长的教育生态环境

     管理制度的移植,可以内生孵化优质资源。一是发挥名校品牌效应。共同体形成以后,激活了办学活力,发挥了“管理场”的磁性。共同体总校是城区的名校,经过长时间的办学,积淀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学校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优势在于先进管理制度的推广,让农村校区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少走了许多弯路。二是两校共生共长。学校既有总校的烙印,又有农村学校的个性。共同体学校管理在人事、财务和资源配置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实现了共同体学校发展共生共长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成效

     自2010年9月推进教育发展共同体以来,构建了城乡共同体、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实现了名校“吐哺”校区、名师“滋哺”新兵、农村“反哺”城区、文化“共哺”城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校发展由“单干”走向“抱团”。共同体的建立,把学校组成一个管理高效、文化共建、师资共享、研讨联动的“大家庭”,走集团化发展之路,从农村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抓起,使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从“单干”走向“抱团”。区域内优质教育学校发展辐射引领作用,以强扶弱。薄弱学校有了总校的提携,发展目标更明确,动力更足,发展更快,逐步消除“短板”效应,促进了义务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

    (二)名优师资从“一枝独秀”到“花香满园”。师资是学校最大的资源,共同体组建后,名优师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资源,而且成了共同体学校共有的资源,使名优师资从一所学校走向多所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有力推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人民小学章安校区原来教师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现在组成“大家庭”,虽然公开课的数量变化不大,但教师交流学习的次数却增加了好几倍,并且可以随时参与总校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管理平台从“单向”延伸到“多元”。共同体的组建,使教育发展有了新平台,赋予了校长新的责任,光守在岗位上吃老本,凭经验做事不行了,需要学习和使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赋予了教师宽广的视野,教师的眼睛不仅仅停留在本校,还能看到共同体学校的教师的发展,产生文化认同,学习到他人之长,认识到自我不足,产生新的压力,增强新的紧迫感。椒江二中与八中以共同体为依托,统筹推进两校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五大工程”,通过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的五大共享,构建动态衔接、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

    (四)校本教研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共同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两校之间统一教研,大大增加了教师参与的比例和参与的积极性,各种优质课、展示课、闪光课、教研沙龙等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改变了原来部分学校教师缺乏“斗志”,难以获得专业成长的成就感的局面,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被动走向主动,乐在其中,专业发展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沿海校区实行了名师授课挂牌制,让听课教师更灵活的参与到名师的课堂。只要发布授课信息,有空的教师都可以来听,充分发挥了名师资源优势。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实验二小举行,沿海校区24人次的教师直接参加了观摩会。

    (五)教师交流从单向流动转为双向联动。共同体的建立,激活了教师流动管理的一盘棋,选派学科带头人、星级教师等骨干等薄弱学校全职或者兼职支教,推选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挂职交流学习等有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教师由原来的单一流动变为上挂下派的双向联动,破解了教师结构性矛盾,优化了队伍结构,提升了整体素质。

    (六)学生的视野从狭窄到开阔。共同体的建立,让乡村的孩子视野开阔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变化很大。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班级建设,移植了优质学校长期积淀的制度文化和成熟的管理经验,让学生的发展有了高起点。原来校园里还有这么多精彩的地方,原来老师的课还可以这么上。云健小学是台州市少年交通警察学校,成立灵济校区小交警分校,努力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在校园从自身做起,在家庭做到小手牵大手,在社区开展“践行交通文明”的小交警宣传实践活动,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

    (七)学校建设从低水平到高标准。共同体薄弱学校原来在资源配置上与城区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共同体组建后,结合“十二五”规划蓝图,采取倾斜政策,投入相应的建设经费按照省定标准进行改扩建,使学校高标准发展。杨司校区成立了学校教育发展议事委员会,充分发挥当地关心杨司校区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的街道、村居领导、企业家和热心家长的作用。他们对校区新建征地等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将资源、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杨司校区的跨越式发展,达到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愿望。

    (八)校园文化建设从粗糙到精致。共同体薄弱学校原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被动,粗糙,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设计和提炼。共同体组建后,在优质学校文化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让学校从硬件、软件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全方位得到提升。阳光教育中心是我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一个亮点,为推广特色做法,区教育局将大陈实验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新建大陈阳光教育中心,让阳光教育普照乡村海岛,有效破解了陆岛不均衡的难题。

    (九)群众反响从观望质疑到全力支持。人民小学章安校区共同体推进之初,遭遇了农村学校周边村民的不少阻力,他们对共同体建设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会影响学校和教师的资源。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经过总校和校区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所农村名校的构建已初具雏形。学校质量上来了,原来送出去的择校生“回流”了,周边村的企业家还给学校捐助建起了“爱心书吧”,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推进上,群众比学校更积极,更主动,拧成了学校发展的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但是,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学校、教师、家长对均衡教育改革理念的不理解,教育共同体学校在人、财、物方面和党组织建设上如何统筹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们要求共同体学校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松散型的做到形似、神似,紧密型的要有总校的烙印。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推进和深化,必须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表征教育共同体之间教育发展均衡度,从而城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均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椒江教育追求的均衡,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平衡,而是“造峰扬谷”,是一种快速发展中的均衡,是一种优质基础上的均衡,是一种普遍增长上的均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形成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良好格局。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是特色发展,均衡教育不是某一方面断续的发展,而是整体可持续发展。椒江作为台州市的主城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努力使椒江教育成为台州“城乡一体先行区、优质资源富集区、素质教育样板区和改革创新示范区”。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发布时间:2012-09-25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