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案例一:N中学校训与镜箴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暴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镜箴,又称四十字镜箴。N体系的各所学校在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大镜子,提醒过往的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这些镜子上都镌刻有这段镜箴。镜箴要求N学子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以及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提醒学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案例二:G中学校训
G中学的前身是“G书院”,已有逾130年的历史,校训即为“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学校的门厅有徐寿先生的塑像和用大理石雕刻的“格物致知”。“G”两字取于“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的原因而获得知识。可见学校冠名“G”,寓意深远,昭示着崇尚科学、务实求真、修身养性、报国为民的办学宗旨。一百多年来,G中学就是高举着“爱国”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在追求真理、振兴中华的大道上,勇往直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案例三:Y中学与特色文化建设
Y中学在以理科教学见长,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使用技能训练的同时,又形成了篮球、交响乐、科技、美育、国防教育和社团活动等特色项目。据Y中学网站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底,自80年南模恢复篮球传统至今已获得上海市中学生篮球冠军七十余次,获全国篮球冠军、亚军、季军各二次,并为国家输送了四十多名省、市、国家级运动员,其中最为著名的运动员有张大维、姚明等。此外,在2006年,Y中学学生交响乐团应邀参加维也纳“第三十五届国际青年音乐节”,最终荣获了大赛管弦乐比赛金奖第一名。该校交响乐团也曾获得多项奖励,展现了该校的特色文化和办学传统。
[案例分析]
但凡一个取得很大成绩和社会声誉的学校,除了良好的师资、办学条件、生源外,学校文化是维系一个学校长久生存和兴旺的必要条件。学校文化建设要找准文化建设的基点。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点就是,这个学校首先必须要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其次要继承历史和传承文明,第三要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个性发展。
一、学校文化与社会历史责任感
社会与历史责任感是一个学校文化建设最为直接和持久的动力。只有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国家、民族、社会的使命结合在一起,学校文化才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永葆活力。N中学、G中学都是诞生于国家与民族危难之中,这些学校的学人就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为寄托,以期通过这种奋发图强的方式获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这一点可以在这两所学校的校训中直接找到答案。并且这两所学校校训所昭示的理念并没有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褪色、变质,而是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N学子、G学子。这也预示着人类普遍的国家和民族情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为直接和持久的动力。
二、学校文化与历史传承
文化必然有历史积淀和传承,这种经过历史筛选锤炼的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必然持久和具有效力。G中学校名取源于“格物致知”,办学理念取源于“格物致知”,校训也以“格物致知”为名。此外,其创办者的塑像与校训石刻也成为历史与文化的因素,时刻影响着G学子。除了“格物致知”吻合时代对学校发展的要求外,“格物致知”还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标识,将时代要求和历史结合的完美无缺,凸显了G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彰显,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G学子。
三、学校文化与特色发展
个性发展是时代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百花齐放”的个性与特色发展预示着学校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也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Y中学篮球、交响乐等特色项目的发展,并没有影响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并使自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校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和学生作为主体的个性发展,不仅有益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益于促进学校长久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文化的特色发展,进一步扩展了学校声誉和彰显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和学生个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启示建议]
一、以价值观为核心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要求是凸显价值观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引领作用,价值观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关于社会和个体行为选择的依据以及行动的选择。它必须凸显学校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与使命,必须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全面、健康发展。与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不同,属于精神文化范畴的价值观建设是关于价值判断、关于理想与信念的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好方向的问题,并且认识到这一内容建设的艰巨性。抛却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必然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的无力局面,并影响学校长久健康的发展。
二、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与要求
学校文化建设的次要问题就是考虑传统文化和学校的历史与实际的问题。叶澜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即意识到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使命。而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也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与传统文化,即体现了学校承担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也体现文化对于人的培养作用。文化在物质追求之外,不断充实现代人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使人得到健康的发展。真正学校文化的形成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拼物质条件,其内涵还必须在于寻求历史文化的积淀,认识到这一点,要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就不必言必称国外、言必称硬件。
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就是:首先必须确立学校自身的文化使命,学校是文化与文明传承的场所;其次,历史与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吸取力量的源泉,使其为自身建设和发展所用;第三要辩证吸收一切人类文化的精华,对历史与文化进行创新和创造,不断与时俱进。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这个历史既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历史,只有将学校文化建设自身与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建设好学校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切合学校自身实践与发展的特色学校文化
学校有特色恐怕是每一个学校努力追求的,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所谓的特色和个性,现在多数的学校就是提出做“强项”建设,以强项点状呈现的方式标明特色。其实这是对学校、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窄化。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学校对自己学校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传统的把握和辨析,对当代社会变化和学校大文化使命的把握,以及对目前学校师、生状态以及他们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体现和适应本校办学理念的文化追求。论及学校文化的建设,很多人必然都会论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颇为充分,制度文化也逐步跟上,精神文化却很难有突破。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学校文化的特色还在于精神文化或价值观念的特色。石中英教授将这一因素称作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因此,一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就是在以价值观为核心引领下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特色文化的建设还必须依存学校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定位,实现学校特色文化有主次、有递进、有选择、有区别的、良性、持久的发展。
(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