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农村学校为了创出特色,外出考察学习,到了某大城的一处学校,看到该学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搞得非常好,有学习,回来就购买了大量民族乐器,成立了学校民乐团,开始还搞得热火朝天,但是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诸制约民乐团发展的瓶颈问题:教师在民乐方面的造诣不高,学生学会了基础知识之后,缺乏高水平指导,很难再提演奏水平,造就了“半瓶水”的尴尬局面,整个民乐团水平一般,不能称之为特色;想要聘请专家,但是本地没有,如从外地聘请,往返路程所耽搁的时间比实际教学时间还长,民乐团每天只是课外活动时间训练1个小时,专家不能天天长途往返;想要集中时间聘请专家,让学生停课集时间练习,但是家长不买账,因为当地家长对学生成绩看很重,并不重视民乐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家长的思想观念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
案例二:
某双语学校在将双语教学发展成为本校特色后,尝到了特色的甜头,于是学校提出了将原本搞得并不红火的学校足球队、学校航模制作、国际象棋等都作为学校特色的发展目标,并制定了这些特色项目的发展规划,经过几年后,学校足球队、学校航模制作、国际象棋等项目都得到了提升,但是学校的双语教学也变得不那么“特”了,最终被本市的后起之秀超过,双语学校成了“样样通、样样不精”。
案例三:
某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学,然后自主发言交流、质疑问难、相互解答。为了让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校将其作为中心工作,每次校长办公会都讨论研究、每次教研会都认真探索、每节课都积极落实、每名师生都积极参与,将这一教学模式的发展融会贯通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此为中心,最终探索出了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来自:胡立业.案例解析学校特色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7):53-54.)
[案例分析]
学校的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精神体现所在,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学校领导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建设学校的文化,使之有特色。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需要学校领导别具一格的构思和沉稳的建设。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就会因为学校的千差万别而不同,因此文化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这就给学校领导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期间的文化建设有曲有折,有成功也有失败。
案例一可谓是失败的文化建设。该农村学校急于建设有特色的文化建设,盲目的跟从其他学校,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该学校的领导考察到某一大城市的学校擅长民族乐器的演奏,就立刻买来很多民族乐器来培养自己学校的学生来演奏,却不考虑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水平和家长的意愿,最后导致这些昂贵的乐器闲置,学生的音乐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还招致家长的反感。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突然,这是必然的结果。学校领导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经费,学校的师资,学校的文化底蕴,学生的素质和意愿还有家长的意愿,还有是否适合学校的学风。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之后就会发现照搬照抄别人的发展模式不是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案例一就是很好的说明,有特色的文化建设是该学校的灵魂,是独一无二的,他人的发展模式只是适合他人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发展模式。独一无二是文化建设的特征之一。
案例三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案例二与之正好相反。两个学校的文化建设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有的学校成功了,有的学校失败了,原因何在?案例三里的学校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化建设,而且一直坚持这个文化建设的项目。该学校在加深研究本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慢慢发现了适合本学校的发展模式,学校领导就在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探讨研究,与全校师生把这种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发展下去,扎根于每一堂中,最终探索出了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成为该学校的特色,也是其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了。该学校的成功在于其学校领导在深入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探索发现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且坚持恒定的去探索研究,并没有半途而废或去建设另一个校园文化项目。这样就使得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有深度,有较大的成效,从而能融合进学校的文化中,成为学校的一部分。
案例二中的学校也是有特色的,并且也在致力于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本来的双语学校就是其特色,并且慢慢的融合进校园文化中,成为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该学校对自己建设的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之后并不专一,希望自己学校的许多项目都可成为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特色学校变成普通学校。这个学校同时追求很多项目的特色,那么势必要平分学校里的各种资源,减弱了双语这个特色的项目,这就是所谓的“多而不精”,使得双语学校样样通,却样样都不精。学校的文化确实需要特色,特色的文化体现在哪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如果学校里的每一个项目都要精,那么学校的人力物力得需要多大的配合,这样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显然这个学校无法承受过多的特色项目建设,过犹不及。特色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敏锐的发掘能力,用智慧的双眼决断出适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且还要专一的去建设,成为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文化才是有特色的,才能在学校实践中慢慢的融进学校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核心。
这三个案例看似没有联系,相互独立,但内在联系确是环环相扣的。案例一的学校虽然有心要建设学校文化,想发展特色项目,可是学校的领导并不理解特色的含义,也不知道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不能学习来的,应是自己探索发现来的。该校的领导不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就只能学习人家而导致最后的失败。如果知道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并且去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就一定能成功吗?案例二就给予了我们答案。虽然该学校已经在建设学校文化了,并且小有成就,有了特色。但该学校却不专一,希望特色越多越好,这样使得该学校进入了一个误区,使得学校有特色也变得没有特色,被后起之星超过。案例三的成功就在于他把前两者的失败之处都避免了,不仅去深入挖掘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项目,而且一直致力于研究它,加大力度把它变成校园文化,融入到学校。所以该校是成功的。
[启示建议]
学校的文化建设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但建设学校文化并不是盲目的,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把自己的特色项目慢慢地渗入到学校的点滴中,这样才会慢慢地形成学校自己的文化特色。以上的案例或多或少都给了我们一些建设学校文化的启示。
1.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自立”。
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不能照搬照抄,适用于其他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校,每个学校的基础不同,师资不同,学生水平不同,校园环境不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多的不同就不能把别的学校的发展模式强加在自己学校的发展中,那样的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的。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自立自强”,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分析本校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建设学校文化。
2.学校文化的建设需“专一”。
一个学校的特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专一”。当学校领导发现了自己学校的特色之后,就要一心一意的去建设自己的文化。只要一个特色项目就可以建设自己学校的文化,就可以建设好学校的文化,反而是贪多嚼不烂,最后只能放弃校园文化的建设。所以“自立”是基础,那么“专一”就是学校文化的顶梁柱,只有“专一”你才能建设学校文化,才能把学校的文化发展深入下去。
3.学校文化的建设需“夯实”。
学校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一旦建设起来的文化需要领导者悉心的呵护才会慢慢地成长,茁壮地成长。建设好的学校文化会深入到校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角落,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我们领导者就要夯实好建设起来的学校文化,这样才能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在众多学校中崭露头角,与众不同。
(赵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