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张校长最近一直很头疼,有一件事情一直缠绕着他,就像是在心头上有一块悬着的石头让他每天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安稳,每天到学校去,也是整日眉头紧锁,让老师和学生们见了他都感到很紧张。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张校长这样担忧呢?原来,张校长所在的学校是市里的一所重点小学。两年前学校被选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作为一校之长,张校长就挑起了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导重任。为了能成功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张校长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当时,计算机技术作为20世纪的新技术受到了社会和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张校长就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了小学的课堂,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这一举措在计算机还未完全普及的年代是一大创新,许多学生家长也为孩子能够学习到计算机知识而感到高兴。同时,随着英语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开办了双语教学的校本课程,张校长便组织学校的英语和语文老师,共同开发学校的双语教学的教材。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双语课程,使学校课程实现了时代化和现代化,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而且使学校的课程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际,更加符合了社会的需求。“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改革,实现学校课程的时代化和现代化”是张校长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定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校长所在的学校在经历了学校课程改革初期的辉煌之后逐渐陷入了停顿。原来,张校长在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技术课和双语课后,许多周围的学校也开设了这两门课程。这样一来,学校和学校之间就没有什么优势和特色了。不仅如此,由于开设计算机技术课程需要购买学多计算机以及相应的设备,还要修建新的多媒体教室,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很大的经费开支。于是,为了能够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张校长决定先收紧学校教师的培训经费以解目前的燃眉之急。除此之外,问题的关键还在许多家长慢慢改变了原先支持学校课程改革的做法,因为家长们认为计算机技术课程是校本课程并不是国家设定的课程,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参加小升初的考试时并不需要考计算机技术,因此,家长们纷纷要求学校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需要考试的课程的教学之上,其他的课程都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在于学生们自己对这两门课程的反馈上,许多学生表明他们并不对这两门课程感兴趣。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面对着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不理解,张校长也在反思着自己当年的决策是否正确。难道当年开设计算机课程和双语课程是一种错误吗?但是,学校开设这两门校本课程不是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吗?若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但为何会出现两年后学校的校本课程改革就停滞不前没有突破而成为了一则空谈了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儿?
[案例分析]
张校长为了能成功的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确实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这其中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张校长在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时,虽然注意到了社会的需要和学校课程设置之间的重要关系,但是忽略了学校自身的实际。如果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来进行课程改革,那么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很难做到有特色的。这就像案例中的那样,刚开始计算机课程和双语课程都是很新颖的课程,但是随着许多学校的竞相效仿,之前的新颖之处就渐渐的变的很平常了。另外,学校为了开设计算机技术课程,投入了很多资金来购买相关的仪器设备。这样做,使学校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校长不得不压缩教师培训的经费来使学校渡过难关。“校长在领导学校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到学生对课程丰富性要求与与学校提供条件有限性的协调。”因此,案例中的张校长就没有协调好学校课程的丰富性与学校自身条件有限性之间的关系,才会让学校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
其次,由于学校资金困难,所以张校长不得不削减学校教师培训的经费。这种做法虽然能让学校短时间内恢复平稳的局面,但是却不利于学校长远的发展。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课程改革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让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仅能让老师的教育观念得到及时的更新,而且能够扩展老师的专业知识并提高老师的科研能力,最终使老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的提高,教师才会转变思想把新的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也才有能力突破自身所教科目的限制,根据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融合其它科目的知识,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从而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案例中张校长显然忽略了教师专业培训和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老师们的教育观念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思路,即使是在用新的教材上课,但采用的仍然是填鸭式的老方法。于是,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并未在课堂上落实。而且,由于老师们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原本的双语教学也因非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无法胜任而成为了一种形式。
再次,张校长对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收效甚微的原因还在于他没有突破现实的瓶颈,只注重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案例中所介绍的学校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和双语课程,但是,由于家长们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并没有支持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张校长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显得很力不从心。其实,要对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就要调整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因为原本的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最终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如果不改变以目标位取向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改革是很难最后取得成效的。案例中的张校长正是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没有相应的改变其课程评价体系,才导致在面对升学的压力是做出了让步。
最后,张校长对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没有最终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忽视了学生对新课程的反馈。开发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若不顾及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开设再多的课程用再好的教材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像俗话说的那样,“硬扭的瓜不甜”。
[启示建议]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校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长就像是一位舵手,他的理念和决策指引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课程改革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校长的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做出英明的决策,从而解决这些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从案例中张校长对学校课程改革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如下:
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和文化进行课程的改革
课程改革不仅要结合社会的需要,还得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基础。要在学校实际条件允许的氛围内,对学校课程进行改革,使学校的课程逐渐的得到丰富和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课程改革还得以学校自身的文化为改革的依据。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的那样“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因此,要做到对学校课程进行改革,就要依据学校自身的文化,开发具有学校文化传统和优势的校本课程,从而彰显学校的特色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要注重教师专业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课程改革最终能否落实到课堂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忠实于课程改革。通过让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能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及时的更新,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切实的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要关注评价过程,打破单一的评价形式”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上的改变,以往只注重分数的课程评价也要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形式,要采用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等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四、要重视学生的反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对新课程的接纳程度,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对课程改革做出调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效果。
(王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