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Z中学门口,一个少年死赖着不肯进去。一个中年男子——显然是少年的父亲,拉着他硬要他进去。一场“拉锯战”在持续着。
这是1987年暑假发生的一件事。这位少年是小方,同弟弟一起小学毕业了。弟弟以261分的总成绩进了本市一所小有名气的完中,他却只考了242.5分,比弟弟低了近20分,被统分进当时人称“垃圾中学”的Z中学。接到通知的那天,方家演出了一场“悲喜剧”。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喜气洋洋,一个垂头丧气。报到这天,弟弟高高兴兴地背上书包走了,而哥哥却磨磨蹭蹭死活不愿去上学,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一幕。
刚进八中时,小方情绪消沉,“失败”的心理重荷压得他终日抬不起头来。正在积极投入“成功教育”实验的班主任老师决心以小方为试点,解决他的心理负担,让他重新扬起成功的风帆。其他各学科老师也主动关心,不断鼓励。终于,重担卸去,小方的头慢慢抬了起来,劲也鼓起来了。班主任又及时让他担任劳动委员,老师的信任使小方更进了一步。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使他不久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后来又入了团。在初二时,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全区“中学生学习方法知识竞赛”,为学校赢得了团体第五名的荣誉。
1990年暑期前夕,小方和弟弟这对双胞胎兄弟又将从各自的中学初中毕业了。此时的小方信心百倍地参加了区直升会考,弟弟也在自己学校参加了直升考试,结果是小方以总分401分的好成绩直升进入本区一所重点中学,弟弟因成绩比哥哥低了近50分而名落孙山。成绩公布的那一天,方家又演了一场悲喜剧,但这次的悲与喜的承受者却与三年前换了个位置。
面临这种变化,长大了的小方并没有喜形于色,他懂事地鼓励着情绪懊丧的弟弟:“不要泄气,认真复习,准备在升学考试时再次搏击。”
爸爸妈妈看着这场面,心中激动不已,小方这孩子成熟了,这成熟来自“成功教育”。
(案例来自: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成功教育:成功教育100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案例分析]
说到成功教育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成功教育的创始人,享有“成功教育之父”之美誉的上海市Z中学L校长。
自从1974年L校长S中学教书,1980年到上海市Z中学担任副校长直到现在,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成功教育的执着追求。成功教育正式发起于1987年,距今已有22年。在成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改革实践中,从具体操作的角度,L校长是这样来认识和把握“成功”的:(1)成功,表现为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因而没有终极意义上的成功;(2)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其最高目标是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3)成功,是在原有基础上找到新的起点,并付诸行动而取得成效;(4)初中学生的成功,就是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L校长认为:成功教育是主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的,使之由“失败者”变为“成功者”,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功的教育,它是一种具有新意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教育形态。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在于学校是培养人格的场所。成功教育的思想内容是指反映成功教育思想实质的一系列概念与命题。成功教育的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承认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他们也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并通过教育的改革,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反复失败而导致自信心日渐丧失,最终形成了失败者心态。成功教育提倡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掘自身的潜力。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以成功后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其自卑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激发内部动力机制,主动内化教育要求。
——成功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进度(如实行“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运作方式),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新的成功。
——成功教育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因而十分注重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动机的培养作为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性工程。
——成功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追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但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成功教育,笔者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希望,甚至是渴望成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评判学生不能靠简单的成绩论英雄,不歧视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很多成绩不佳的学生也是可以取得很多其他方面的成功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更多的表现机会。
其次,教师应该对每个孩子都有期望,而且通过有效的方法把这种期望传达给学生,并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实现这些期望的自信心。敢于带着学生树立理想,树立追求。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依然对他们充满信心。并且鼓舞他们再接再厉,告诉他们其实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然后,教师要在教育方法上多下工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关心、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并且研究一套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帮助他取得成功,树立信心,并走向最终的成功,实现期望。
[启示建议]
一、当一个好的教育领导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名教育领导者,特别是校长办学、治学的核心理念。比如:新课改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同的学校校长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就应该根据自己学校附近的社会、文化、经济,对这一理念做到符合自己学校的独特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不失去一所学校的“校格”。记得L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他本人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解与思考,他认为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一定要在国家核心课程实施贯彻好的基础之上再开设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对国家核心课程的补充,是为国家核心课程服务的。所以在全国大搞特搞样本课程的“潮流”下,他仍然专心搞国家课程。L校长认为,校长不应该总让教育政策牵着鼻子走,一校之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千万不要“跟风”。
二、当一个好的教育领导一定要懂得师生的真正需要
报告中L校长说,从1987年开始,我们把所有材料分批地都传到网上。在教师节时为每位教师送上一份小礼物,虽然可能不用花太多的钱,但是会让大家有归属感,知道他们的校长心里有他们每一个人。除此之外,L校长还会找老师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
作为一校之长,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和老师呢?我们想那一定是一校之长的本事所在,他们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判断出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只有这样的校长才是老师和学生的“父母官”,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三、当一个好的教育领导一定要有反思和创新精神
L校长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他说原来我们主张成功,后来我们主张成功多于失败,再后来我们主张有失败,但是要指向成功。所以我们产生了帮助成功、尝试成功和自己成功的三个阶段的模型。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接近于知识,越来越接近于教育的规律。二十年来,我们不断在寻找孩子成功的路。一开始时是帮助成功,后来发现帮助得多了,小孩子就会产生依赖,你不帮他,他就不动。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改革都是利弊同在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改革是只讲利的,不讲弊。我们在十年前就发现了。所以我们后来就发现,对于成功已经多余出来的孩子,老帮助是不行的,要减少帮助,要增加他的尝试探索,使得他的高层次的成功心理和能力得到发展。在帮助成功这个阶段,我们的课的模型是坚持“低起点、小步走、多活动、快反馈”的课堂改革的模型,它解决的主要是知识的问题。
作为一校之长,一定要有超出平常人的创造力和教育理念。因为只有有了它,一所学校才会有它自己的特色,才会有它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好的学校缺少不了好的领导,一个好的领导也缺少不了创新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最后笔者引用L校长的“三句话”来为本文结尾。
——L校长最赞赏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
——L校长平常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成功是校长的‘天职’!”
——L校长和老师们交谈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用‘成功’激励孩子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王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