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以“无为”行“有为”——学校管理的“无为而治”

发布日期: 2014/03/28      浏览次数: 64  


 

 [案例介绍]

    如何把一个学校管理好,是每个校长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学校管理中,经常存在两种情况。有的校长很少管理学校事务,经常忙于校外社交活动,担任很多校外职位,挂有很多头衔。校长身在校外,学校大权由多位副校长把持,偶尔在学校中,碰到教师和学生向他反映问题时,他往往回答“我知道了!”,然后从容潇洒地交给相关领导或负责人来处理。就这样学校工作井然有序,教职工各司其职,各首其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科研和对外交流工作成果丰富,学生的主要学科成绩也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发展蒸蒸日上,在全市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有的校长就不那么幸运,他们年轻有为,能力颇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立志要把学校搞好。工作中,他们处处以身作则,真抓实干,有非凡的洞察力和决策力,能敏锐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又十分重视群众基础,倾听来自教职员工和家长学生的心声。但兢兢业业、雷厉风行的结果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主动性下降,事事请示校长,事事由校长决策,于是校长事无巨细,忙的焦头烂额,但学校整体面貌改观不大,学生成绩依然平平,学校内部矛盾重重,问题何在呢?

[案例分析]

    分析两种校长的行动策略,都是想有所作为。前者能整合资源,有效放权,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后者虽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亲力亲为,最终却没能处理好与其他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学校成绩也没能提上去。像这样一个看似“无为”,却大有作为,一个时时刻刻在“为”,却似碌碌无为,我们可以从先贤的“无为而治”思想中获得启发。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最早由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化生,其运动变化遵循道的规律,即自然而然、本然。因此对待一切事物和人,应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而不横加干涉,不人为地改变事物的“道”的发展进程,这样它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总之,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不要改变事物的本然状态,而要根据自然规律顺其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但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为,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要把握好“为”的尺度,从而以“无为”行“有为”。

    要切实做到“无为治校”,校长首先要对自身角色有清晰的认识,是校各项活动的监督者、学校事务的管理者、开拓型的经营者、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引领者,还是管理大师、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等,校长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对其工作重心和管理策略有很大影响。然后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知道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适时放权,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

    那么哪些是校长必须做的呢。《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教人[1991]38号)文件中,明确了中小学校长的主要职责,包括(1)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按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团结、依靠教职员工。……(3)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做好党团建设、德育、教学、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及课外教育活动等工作。(4)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启示建议]

    校长是一个主体性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他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学校管理事务中,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率,达到“无为而治”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建构理念

    “无为而治”,要以一定的学校管理理念为支撑。首先要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为引导。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因此校长努力建设特色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其次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有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在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因此学校领导者要要善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敢于放权,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无须事事躬亲,依然会运筹帷幄。再次要掌握现代管理理念,如科学管理体制、人本思想、网络化信息化管理、资源整合,过程与结果评估等等,这是现代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导航仪”,学校管理目标的制定和评估都要符合“SMART”原则。即目标是清晰、明确的,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都能准确地理解目标(Special);目标要量化,是可测量和评价的(Measurable);目标是双方认可的(Agreed);目标要和工作相关,是可以达到且富有挑战性的(Realistic);目标要有时限性,明确了最后期限和回顾日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Timed)

    总之,有明确的、可操作的、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可供评估的、有时限的目标体系作支撑,引领全校师生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学校管理离“无为而治”就更近了一步。

    三、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也是学校管理“无为而治”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领域。校园文化包括物理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学校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潜移默化、渗透性强的特点。“无为而治”的校园文化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校园文化必须是和谐的、以人为本的,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要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以人为本,构建自身和谐。其次,校园文化必须是开放的、多元包容的,这是都市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为学校是文化思想的汇集地,它本身必须是开放的,能接纳并提供多元思想,使师生在多元文化中学会学习、学会包容,学会价值判断和理性选择。再次,校园文化必须是科学的、民主公平的,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备要素。即要崇尚科学,符合科学规律,又主张人格平等,一视同仁。最后,校园文化必须是创新的、充满活力的,这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这种文化要求提倡合作共赢,主张调动了最广泛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这样,校长才有可能无为而治。

    四、领导团队素质

    一所好的学校,离不开一个好领导,无为而治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首先,教育领导者必须是充满智慧的。他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强有力的执行力和自知之明,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反思自我,不断改进。其次,教育领导者要有服务意识。教育领导者无需集所有大权于一身,要放低姿态,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学校师生服务,为学校谋发展,为社会造福。再次,教育领导者要有包容多元文化的心胸,要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变公共危机的能力,有独特的领导艺术和风格。最后,教育领导者要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同时,一所好学校,更要有一个优秀的领导团队。学校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十分重要。要通过校本培训、行动研究等,不断提高整个领导团队的素质。要整合利用学校内外部资源,包括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等,壮大学校的内外部力量。要构建权责分明、富有成效的管理网络,这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有效形式。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学校事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大家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学校一定会有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五、制度保障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亦是如此,无论是教育家治校,还是管理家治校,都离不开制度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要有稳定的制度保障。“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学校也是这样,不能总是变换政策,而应像烹小鱼一样清静取道,无为而治。另一方面,法制与人治并重,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为人是复杂的,有不确定性,很难靠强制措施来规范,在学校管理时,要注重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并存,法制与人治并重,既要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又要以人为本,灵活变通,这也是中国式管理的奥妙和艺术所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为而治”的柔性管理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基于中国五千年儒道传统,其应用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依托。

      (乔莹莹)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