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校长推荐制”下的公平原则——当代校长面临的新挑战

发布日期: 2014/03/28      浏览次数: 58  


 

 [案例介绍]

       20097月初,北京大学邀请全国近80所中学校长参加自主招生座谈会。北大的设想是在公众的监督下,各个高中校长可以用自身名誉作担保,以实名制的方式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这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在经过北大专家面试之后,就不必再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并且可以享受高校自主招生录取优惠政策,直接成为高招候选人。这就是“校长推荐制”。尽管其试点范围、推荐程序及考核标准等具体方案并未出台,但是这个制度一经公布便闹的沸沸扬扬,遭到社会上极大的争议,各种舆论和质疑不断抛向北大。“优秀学生是否真能得到推荐”、“赋予校长推荐的权利是否会滋生‘权钱交易’”、“优秀中学校长是否真是识别‘千里马’的伯乐”、“校长推荐制是否会使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的学生失去上北大的机会”等等。总而言之,公众对此项制度的态度是——忧虑和不信任感大于支持和乐观。

[案例分析]

    事实上,校长推荐制是自主招生政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自然的一种选择。自主招生的本意试图在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人才选拔格局,因而高校不仅需要获取更多有关考生的信息,也需加强与中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中学校长的推荐实际上充当了一个纽带的作用。其实早在2007年,香港大学就在北京等城市推行了“校长推荐计划”,部分中学的优秀生可通过校长推荐,提前进行面试和笔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则有机会在录取时获得530分的加分。事件发生后,却几乎很少听到大众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为何同样的事件会引起如此大相径庭的反应?原本一项重新洗牌的变革应该得到大家的鼎力支持,毕竟这是内地教育界的一次全新的制度改革,宣布之前总是经过了领导层和许多专家的深思熟虑,目的自然是希望招生制度变得更加灵活和人性化。但北大遭遇的困境不免让人深思。

    一方面,公众的主观感受总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经验判断。在经历了“罗彩霞替学事件”、浙江航模高考加分事件、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等不良事件“洗礼”之后,公众对制度公正性的关注远甚于制度目标本身的达成。制度的出台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行之有效才是关键。这所谓的“校长推荐”是不是能经得起现实的人情、权势关系的诱惑,断然拨开周边的层层迷雾,真正以学者的身份爱才、惜才、保才,现在确实言之尚早。

    另一方面,“校长推荐”这主角自然是校长。如果说公众对此制度吹毛求疵,不如说他们很大部分是对所谓“校长”持怀疑态度。有人就认为校长不能一人说了算,要想更加公平可以通过成立班主任、任课教师、考生和校长共同组成的推荐小组来执行这项制度。据媒体了解,“校长推荐制”实施后,北大将向社会公示担任推荐者的校长和被推荐的优秀学生信息,欢迎社会监督,如有举报,北大将专门调查核实。该校还计划建立诚信推荐档案,“相信高中校长们会珍惜声誉,为北大推荐优秀生源。”北大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然而对校长的质疑也是不无道理的,理由有三:第一,目前的中学校长大多并非由“职业教育家”而是官员担任,这可能使得部分校长并不肩负太大的压力和责任感。第二,校长推荐的标准是校长来掌握,若凑巧推荐的是穷人的小孩,则舆论的压力可以减轻;若推荐的尽是富家、高干子弟,则难免令公众耿耿于怀,惹得各种评论满天飞。第三,“校长推荐”是一条除高考之外的踏入大学门槛的林荫小道,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将来,很可能会不顾一切挤破校长的家门,“素质的竞争”,到时很可能会变成校长“后门的竞争”。

[启示建议]

    暂且放下公众的各种评论不予计较,从“校长推荐制”本身来分析,不难发现,若是各个校长具备独特的人格特质和领导特质,切切实实地忠于自己的角色,那么到真正执行此项制度时,许多困境及疑惑便会迎刃而解。那么如何使校长有强大的领导力呢?

    一、校长应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的职位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我国中小学中,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统一领导;校长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事、财务、总务、校产等行政工作,对学校的重大工作和重大改革措施等拥有最终决策权。不可否认,校长具有外界赋予的威严的、不可抗拒的领导和组织权力,但是只有合理有效地运用这种职位赋予的权力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深远的影响力,否则只会带来敬畏感而非敬重感。

    二、校长应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中华民族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中,道德总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因而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崇尚以德服人。在学校中,校长是一个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看在眼里,并且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此校长必须注意自己日常的行为举止,谨言慎行,引导学生和老师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校长不是圣人,也会有失误犯错的时候,若能虚心倾听周围人的意见,大方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必会得到大家的谅解和敬重。

    三、校长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突出的能力

    校长是一个领导,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教育专家,是行政和学术人物的集合体。如果一个校长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自然难以被人认为是一个专家,如果不是自身领域的专家,那么他所推荐的人选会有多大的信服力,能有多强的认可程度?因此,一个优秀的校长必然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是不无道理的。

    此外,作为一个学校的权威性的领导,校长的自身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能力包括审时度势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权变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校长在经验经历中不断磨练成长。

    由此,校长也需要关注国家教育界及相关领域的政策信息,不断汲取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时常投入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保持教育教学的热情,有计划地与教师及专家研讨,并有效地得出症结及解决方法。遇到教学瓶颈的时候,果断而不武断,灵活而不放任,细致而不刁钻。

    四、校长应适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管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影响组织成员工作效率高低的首要因素是人际关系。在学校里,如果校长对教职工关怀体贴,互相多交流、多沟通,那么校长的影响力将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教职工会对校长产生一种亲切感。当然,这种交流和沟通是有一个界限和尺度的,过度的关怀有时也会降低校长原有的威严。如何拿捏和收放校长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需要校长自身的素养和判断,也可以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听多看。

    总之,校长的领导力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校长在领导实践中的智慧的结晶,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当校长的领导力得到最大的体现,“校长推荐制”才能得到大众的信任与支持。当然,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关具体的制度,不能急于求成,而在具体制度出台以前,校长自身的领导力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且不论“校长推荐制”最终的去向,至少是一场不会失败的洗牌。

      (曾晓瑾)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