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制定人文化的教育政策

发布日期: 2014/03/29      浏览次数: 53  


 

 [案例介绍]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政协委员崔某被各家记者拦下,接受“集体采访”。提问中,记者们关注最多的是教育问题,并提到了两个“门槛”:

    一、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权需打消门槛

    当崔某被问到如何在制度上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时说:“在制度上非常简单,我觉得打消门槛就可以了。现在学校不光分农民工,还分城市——别的城市的孩子就不能在另一个城市上学;不光分城市,还分街道。我觉得我们打消这个门槛就行了,适龄儿童在哪儿都可以上学。”

    二、打破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门槛

    有记者问,如何破解代课教师问题?对此,崔某回答:“我觉得一刀切不太好。现在一刀切的理由就是这些教师不具备教师的素质,他们会误人子弟。但是我觉得是不是我们主管教育的领导也能每天早上4点起来,走走那15公里的山路,你就会想出比这个更完美的政策。”

[案例分析]

    案例中崔某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现状的认识,保证农民工子女教育权需打消门槛,而公办教师与民办教师的门槛也需要打破。他从自己接触的一些事实说明了很多决策的制定其实是缺乏实际依据的,政策是为人民服务的,一旦政策成为了人民的阻碍,肯定实施不下去,也不能实施下去。所以教育决策的制定一定要汇总民意,考虑好各方面的利益,不能把政策当做游戏。

    “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近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座谈会上,温家宝作出上述表示。

  自20088月底启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已经数十次易稿。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将在春节过后、全国“两会”之前向社会公示规划纲要的征求意见稿。去年首度征求意见时尚未有蓝本,是“问需于民”,结果汇集了各界200多万条关于教改的建议。而本次是“问计于民”,汇集意见,再做修正。

  袁贵仁近日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坦陈,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务繁重艰巨。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即将揭开面纱的规划纲要寄托着人们对自身和下一代太多的希望,需要政策制定者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

 从今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可以透露出本次教改的一些端倪。如:

  1.义务教育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要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择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老大难问题。

  2.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等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高等教育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积极影响和有效引领中等教育以及初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而基础教育方面,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中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艰难,集中了中国教育公平所有重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择校热”、高收费、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影响着学生的教育机会,教育的阶层差距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当然,本次教改给人的期待还很多,如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能否有新突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如何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如以高考为中心的考试模式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如残障等特殊人士的受教育权利如何得到更充分保证?……

    知易行难。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众所周知,但改变这种局面却非一日之功。我们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这就需要确定清晰的目标和整体的谋划,并使其建立在法治、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实验。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难免会触碰到一些人、一些部门的利益,在操作层面也必须有冲破阻碍的坚定信念和化解矛盾的政治智慧。怎样听取民意,做到真正对人民的关怀,成为了政策制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庆幸的是,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正在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启示建议]

    决策制定要深入地听取民意。这种民意应该是广泛的,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还要囊括社会的各个阶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深入民意”。

    决策的实施要事先实验。在不同的区域找好试验点,然后真正的把决策实施起来,这样才能发现症结所在,从而对政策做出修改,使它能够更好的实施。

    决策的执行力度要加大。很多决策在中国这样国情复杂、结构繁多的国家并不能够很好的实施,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好现象,因此,决策执行的力度一定要加大,使决策能够充分的实施,从而推动教育的进步。

    决策的监督要做好。在社会中经常出现只执行决策,而决策执行的好坏,带来了什么后果却无人问津。这样下去,决策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决策的效果还容易变质。因此,决策的监督也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从制定决策到实施决策的各个方面才能完整,才能真正的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苏生)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