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夏意渐浓,暑假渐近。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快乐幸福的季节。然而,这是也是几家欢笑几家愁的时刻。尤其对Y校长来说这是个煎熬的时刻。每到这个时候,学校面临着招生的任务。自2005年至今,Y校长所在的学校报名人数成递减趋势。2009年学校入学人数不到计划人数的十分之一,学校的教室闲置,教师没有事情做,纷纷离去。有时候,Y校长在校园里巡视,往昔热闹的校园,如今显得安静与落寞。Y校长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
学校的一位负责人说:“不少优秀的学生都被优质中学吸引走了,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家庭经济条件承受的其,也通过解读的方式进入了优质中学。去年按片招生计划,该校本应该招400余名新生,但最后就读的只有40多人,生源大多为下岗家庭、进城务工子女。这种状况已持续几年了。今年,预计这种现象仍会出现。”
与薄弱公办学校受“冷遇”的现状相比,该市的一些私立中学招生则堪称“火爆”。一所热点学校原计划招生450人,但后来报名人数过多,只好向教育部分申请“扩招”。
该市一位教育部门负责人分析,家长是左右孩子择校的主要力量。他们关注学校的师资力量、整体环境,对普通公办学校抱有怀疑态度,怕耽误了“有潜力的孩子”。
( 资料来源:楚天金报[N].2010-5-6.)
[案例分析]
Y校长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八九十年代,这所学校吸纳了当地五个村的入学。虽说不是名校,但由于就近入学方便,教学质量还算可以,家长们也乐意把学生送到这所学校来。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涌现出一批教学质量高师资力量强,硬件设施齐全的民办学校。这些“新星”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公办中学。由于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比较多元,管理制度灵活,教师工资待遇比一般公立学校好,因此也吸引了一批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加盟。公立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尤其是一些名师的流走,同时也带走了一批学生的转学。渐渐地学校招不到学生,大量的教师转掉其他学校,学校每况日下。
Y校长面对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个案。这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个很普遍也很严重的问题。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内和区域间普遍存在教育公平问题。而由此引发了“择校热”等一系列的教育非正常现象。其中,笔者发现一些薄弱公立中学,在教育市场化浪潮中风雨飘摇,艰难生存。对于Y校长而言,他面临的难题可以归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流失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进行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教师聘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职位的流动性,教师的就业与择业变得更加灵活。教师结构工资制的施行,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等问题,学校的发展也必然存在效益的高低差距,这就造成了学校的不均衡发展。区域间以及学校间的差异性,使得部分优秀教师资源流向优质学校,从而使教学资源变的更加集中,不利于教育均衡化发展。对部分薄弱学校来说,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学校正常教学难以进行,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二、生源不足问题。生源不足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绝对生源不足问题,这是因为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入学儿童减少造成的。另一种是相对生源不足问题。由于教育制度改革,经济市场化发展带动教育市场化。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种“免试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但这种按户籍的分类方法与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发展路线并不一致,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占有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必然导致学校生源分布不均,薄弱学校面临生源危机。
三、教育资源不足。我国教育存在区域性差异、城乡差异相当显著,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明显。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用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落后地方,教育经费存在严重不足。城乡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学生选择城镇学校,城镇学生选择省市学校,对农村学校来说生存压力极大。Y校长所在学校不但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学校自身创收项目没有发展起来。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学校招聘教师和改善教学条件显得捉襟见肘,举步维艰。
Y校长面临的三个问题,同时构成了一天循环链。学校发展每况愈下。笔者发现,这些问题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十分普遍。因此,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问题更加突出。
[启示建议]
薄弱学校之所以存在,笔者认为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归纳起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因:包括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和社会支持;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原因: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现在资源等原因。Y校长的困惑和困境在我国普遍存在,这不仅是教育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2007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人数近1.8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9%和98%以上。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量的背后却有质的隐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教育不均衡不仅是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同时也是“择校热”、“应试教育”的问题的根源所在。薄弱学校如何发展,归根结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从宏观方面是政策的问题、社会支持的问题。从微观方面分析,作为一校之长,如何做好份内工作,领导学校走出困境。笔者认为,目前情况下薄弱学校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寻找社会支持。普通公立学校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资本等方式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我国教育改革尝试办学主体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公立民助、合作办学等方式能有效解决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同时,学校可以向社会募捐等方式寻求社会支持。在西方社会对学校的支持作用并不比政府弱,甚至在一些地方社会尤其是社区是学校的最大经费来源。
二、学校特色定位。义务教育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求“模式化”办学。诚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设施师资统一标准,是教育均衡的一个方面。但这并不等同于全国中小学按统一标准办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要有“特色”,这样学校才能更好的发展。没有特色的重复办学,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学校没有任何优势。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特色办学优质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领头羊。以上海为例,上海中小学在完成国家地方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学校的发展特色,或以人文见长,或以科技见长,或以外语见长,在基础教育大观园里千奇百艳、灿烂夺目。
三、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吸引生源的重要方面。所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等于一流的学校。薄弱学校难以吸引名师,所以加强学校师资培训是关键。一流的师资队伍不一定是名师团,薄弱学校要合理配置现有师资,同时吸纳新生力量,形成与学校特色发展紧密相连的教师队伍。
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教育均衡发展放在了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对薄弱学校来说是一个福音。但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薄弱学校如何抓住机遇,摆脱困境,需要学校尤其是校长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认同。
(袁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