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放弃”与“改变”——关爱学困生

发布日期: 2014/03/29      浏览次数: 56  


 

 [案例介绍]

    笔者的表姐是一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她所教的一个班级中最低四个人的成绩相加的总分只有11分,非常让人惊讶的数字尤其是对语文来说,可想而知这些学生的成绩差到了什么程度。她的另一个班级有一个很牛的班主任,想方设法让一个学生调了班,结果她的这个班级的语文平均分从年级最低一跃变为年级最高。她的说法,我相信也代表了大部分教师的声音,这些垫底的学生根本无法教或者说教师对他们的作用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只能是倒霉,有时他们甚至成为了领导“惩罚”教师的工具。

[案例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真的无可作为吗?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确实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首先,中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即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学校教育,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普通中小学的学生异质性高,例如有部分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各种不适应症,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维持,学习动机弱,目标不明确,自制力差等,使其无法很好的适应学校中规中矩的学习模式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据笔者了解,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取消了留级制度,可能是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义务教育实施上的便利等原因,既然没有了留级,除非家长和学生强烈要求复读,一般情况下,即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差,他也将带着无数的疑问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再者,教师一般是按照普通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需要兼顾很多学生,他无法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少数的几个学习后进生身上,再加上现在是个重效率的时代,转化一个差生的能量可能可以使数个中等学生有更好的进步。效果是甚微的,头痛是易见的。

    放任的方式也许是最简单的,但其实质上就是放弃,让其反应了教育的盲点和无能。学校教师可能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平平稳稳的渡过,不闯祸,平时多加关照,拖到毕业为止。而如何真正的是对学生的将来发展有益的积极应对方式却很难见到。面对这一块,很多人正在做出努力,但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在更大的层面上我们是否可以找出一些积极的方式来摆脱这种无可作为、难以作为的局面呢?

    二、到底是倒霉的教师还是倒霉的学生?

    我们的学生们,作为不同的个体当然就有个体差异,不同的智力发展、个性特点乃至家庭成长环境,社会历史成长环境等,在学校这个主要以学习来衡量评价学生的简单系统中自然就集中体现为学习成绩,这种集中性的过分强调必然就导致一种常识:成绩越好的孩子越聪明越成功,而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笨、不努力就是失败。而长大后的我们都明白,这一常识是有失偏颇的。这里引入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个体连续的经历失败、挫折的体验而导致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学习后进生中,这种习得性无助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他们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弱,又由于学习生活失败的经验和他人的负面评价从而形成了刻板消极的认知定势。注意,这种无助感、失尊感都是习得的,并不是天生的,而让孩子们习得这些消极心理和行为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教育。

    这里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第一,学习现在差就是学习永远差,导致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并不是所有的差生都没有努力过,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过了努力仍然得不到理想的成绩,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得不到老师和同辈的赞扬,长期被忽视等等,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消极的归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且无法改变,放弃了主动的尝试性努力。第二,学习差就是样样差,长期使用不恰当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充满热情,积极向上的,当在出现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如果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是嘲笑,就会对学习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久而久之,泛化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又反过来强化了这种负面情绪,使其畏首畏尾,固守在自己圈起的所谓“自尊”当中,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在其他方面也不可能成功。同时,教师也往往倾向于将一些活动锻炼机会安排给差生来做。在应试和忽略人性的教育大背景中,作为牺牲品,难道这些学生不够倒霉么?

[启示建议]

    差生问题一直是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此笔者只能就针对先前的一些分析来提出些许思考,希望能够带来一些启示,更希望能够唤起基于宏观层面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一、重审留级制度

    先前提到过,现在的中小学已经基本不存在留级制度了。有一位数学教师有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比如一个学生初一的成绩是五十分,他到初二的时候成绩只有四十分,那到初三的时候可能只有三十分了,不明白的东西越积越多,到最后上课就像听天书,完全跟不上了。留级制度对于义务教育来说到底是否应该存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笔者觉得还有待商榷,一味而简单的取消留级制度还为时尚早。笔者认为应当保留学生的留级权利,制定出一些科学合理的留级复读方案,让教育的核心人物学生们可以自己去选择。同时应当给予此部分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巩固学习成为一种学习欲望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学业不良的惩罚手段。

    二、建立多样的评价方式与角度

    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学习成绩更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所有价值。这些观念应当贯彻在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具体可体现为改变往常单一的评价方式与角度。首先,应提倡成功教育,即在校期间尽量能让所有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其实并不难,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用放大镜来发现它们,挖掘它们,比如这个孩子画画好,让他负责出黑板报并经常赞扬他,那个孩子某个体育项目强,鼓励并推荐他去参加各类比赛,有个孩子你找不到他的什么强项,你甚至可以只是安排他负责排桌椅,然后三番五次的表扬他的认真仔细,桌椅排得比其他班都整齐,学校也可多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比赛评比等。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地去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成功者。再者,应尽量避免负面评价,负面评价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有时会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如何采取正确积极的评价方式是每个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既然对教师教学水准的判断主要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的,那为了避免教师之间丢包袱的问题,是否可以在计算班级平均分时采取一些改进方法,如去头去尾法,即成绩好的前几名和差的后几名不列入计算范围等。或者干脆舍弃用学生学习成绩来评判教师的作法,采用学生评分评价的方式等,如果评价教师的方式有所改变,那教师评判学生时心态自然会有所改变。

    三、面向未来的规划

    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撇开应试教育不谈,学校的根本目的应当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且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更好地生存下去,对于那些学习后进生而言,他们将来的出路为何?学校显然不能就只是简单地扔这些包袱到社会上,让他们成为学校的淘汰品。所以,学校是否可以在应对升学考试之外,为学生多做做面向未来的规划?比如,可和其他的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开设一些职业技能方面的初级课程供学生选择,将社会实践等纳入成绩考核系统,可供那些后进生用他们学业之外的优势或努力来弥补他们在学业上的欠缺。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迎合别人对他们的期待,如果在学校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并没有被放弃,那他们自己也不会放弃。

    四、加强心理学的辅助功能

    应试教育的一大缺点就是用分数衡量学生的一切。学生的真正失败往往是从“心”开始的,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后进生在非智力性上弱化的缘故。心理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大工具,应该日益发挥出它的促进作用,从学生的情感,群体心理特征,个性特点等入手,在学生处理学业不良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上帮一把。学校可以逐渐建立完善的心理关怀系统,包括方便的心理咨询通道,健全的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各层教师对心理学的学习理解和运用等。

    笔者认为教师是神圣光荣的职业,既然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真心地去关爱学生。

       (王樱靓)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