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大四的上半学期,我在徐汇区某小学进行教育见习,这是一所普通公办小学,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所在街道的适龄学生,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近年来吸收了一部分居住地在街道的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入学。我所见习的班中共48名学生,有22名是民工子女。第一次踏进班级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就发现,其实上海孩子和民工子女两者之间的差别是相当明显的。前者通常肤色白净着装整洁,坐姿也比较端正,而后者则往往皮肤黝黑校服上有或多或少的污渍,上课时比较多动,字迹也大多不怎么工整。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情况就是上海孩子和民工子女之间往往没什么互动,下了课各玩各的,互不干扰。带教老师说她也不断尝试让两群孩子多接触交流,但到了需要分组的活动时还是老样子,两个群体孩子的隔阂显而易见。
[案例分析]
孩子们的心理不难猜测,上海的孩子们一定是觉得民工子女口音习惯都和自己不同,成绩也较差,玩不到一起,甚至大人们可能告诫不要和邋里邋遢的外地小孩一道玩;而民工子女也会认为自己和上海孩子有差距,或者觉得上海孩子比较娇气,不愿意和他们玩等等。由于我见习时间有限,没有合适机会和孩子们沟通,甚觉遗憾。看到如此情景,不由感觉到对大人们来说教育公平是指缩小师资、设备等的差距,但对那些民工子女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无法融入这个城市的幼小的惶恐。
对于外来人口而言,即使孩子可能会在学校受到歧视,仍执意将孩子放在上海念书,我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上个月家中新请了一个阿姨,安徽人,四十来岁,有一九岁的儿子,见过几面,虎头虎脑一脸聪明相,阿姨视为珍宝。我家对面的新江宁学校也是静安区接受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学校之一,阿姨的儿子便在那里就学。暑假中有很多机会和阿姨独处,便问起“小虎子”在学校的情况。阿姨说本来把儿子放在家乡的小学,无奈校舍条件令人堪忧,农村学校大都没有实验室、图书室,连孩子活动的操场也不保证,孩子们下课后只能被关在教室里,而教室的照明也成问题,有的没有电灯,一片昏暗;有的4盏日光灯只亮了一盏,不是没有灯管,就是开关坏了,电线断了。甚至原来所在的学习还无限制扩大班级人数,最多一个班有八十多人,第一排学生离黑板仅0.5米。长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她下定决心要让儿子来上海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仅是民工子女就学难、城乡学校教育环境差距大,还有高考移民等现象的产生,都反映了我国目前教育不甚公平的现状。在本科和目前研究生的学习中,课上课下也不止一次和老师讨论过此类话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公平是教育的内在特征。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均衡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公平的教育还有利于改变社会分层、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是缩小社会差别、促进社会公平建设的重要手段;反之,不公平的教育却能够成为凝固和复制贫富差距的工具,加速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启示建议]
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不能单纯理解为工业化或居民收入增加,应当是一种拓展自由的过程。而教育对于拓展人类自由、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教育状况将影响个人赖以享受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贫困和贫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阶层两极分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均衡、人口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的特定国情,奠定了教育公平在实现社会公平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在现代社会,受教育已经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受过教育的公民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其个性、尊严和基本需求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也就是说,教育自身具有的公益性、全局性和延续性特点直接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只有维护和实现了教育公平,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平才是可期待的。事实上,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教育和人们的收入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外企硕士和本科起点工资普遍相差在千元左右。可以看到,缩小社会差别,促进社会公平,首先要缩小教育差别,使人们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通过有效的措施努力控制教育结果上的差距。只有借助公平的教育,才能将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为社会公平奠定基础。
在一些欧美国家,教育不公平甚至被认为是“国家危机”。如果一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处于畸形的状态,作为市场经济合理性的机会公平在主体上便缺乏必要的基础。社会分层理论认为,尤其底层成员能够有机会向上层流动。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正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流动资源,在社会分层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接不接受教育、接受什么层次、类型、质量的教育,都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记得刚进大学时读过一本书,作者认为,教育是限制经济领域中具有优厚报酬职位的竞争者数量的筛选工具,帮助那些接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占据到这些职位(大意)。可见,教育公平是社会合理流动的保证,而社会正常流动时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教育不公平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很多,以教育收费制度为例,因支付子女的教育成本所导致的家庭贫困,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调查,教育已是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子女的农村家庭中,教育花费为2724.2元,占家庭收入比重达32.6%;城镇居民的比例也将近25%。家庭教育支出的高涨,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教育几乎成了富裕群体才有权享有的“奢侈资源”。贫困家庭“缺乏知识和技能”的素质缺陷如同某种疾病基因,不得不“遗传”给后代,使得出身贫寒的子女永远输在起跑线上,无法与富家子弟公平竞争。进一步分析,通过教育获取的文化资源是人们竞争就业、晋升等社会资源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一些高薪、稳定的工作,对于教育背景要求更高。教育的不公平,将演变为文化资本的分配不公。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转化,导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过多地向少数的社会上层集中,而使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由于各种资源的长期匮乏而长期处于社会下层,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城市公办学校接受民工子女,以及在民工集中区域开办民工子弟学校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公平的第一步,但如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把事情办好,及时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做好投入教育资源的比例,加快拉近民工子女和城镇学生之间的差距并密切注意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是各级官员、校长老师已经我们这样的准教师应长期思考的问题。
(周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