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思想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融合教育认为,学校应成为每一个儿童获得成功的地方,不能因为学生的残疾与差别而进行排斥与歧视。学校应该尊重日趋多样的学生群体与学习需求,并试图通过残疾儿童教育这一杠杆,撬动教育体制的整体变革与社会文化的积极改变。从本质上讲,融合教育理论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成为与社会上所有公民相关的事情,是挑战不公正与歧视的利器,与各国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人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随班就读的试验与推广,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普及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策略,其出发点是为普及义务教育,使没有上学机会的残疾儿童能够因陋就简、克服各种困难“有学上、有书读”。随班就读是西方融合教育的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是实现融合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
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龄残疾儿童取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残疾儿童入学率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招收了残疾儿童,从而使普通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与需要趋于多样化。回归普通学校的残疾儿童有着更多的与正常学生交往、互动的机会。这种双向的社会交往,不仅对残疾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利于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正常儿童理解、关心残疾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不仅有利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正确接纳与服务,也有利于促进普通学校的教学变革,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然而,作为世界融合教育运动的一部分,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与融合教育的目标仍然相差甚远。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残疾少年儿童教育仍然是普及义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尽管近年来我国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比较高、力度比较大,但现行的教育体制受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影响比较大,关注的是少数优等生的考试结果,残疾学生与其他弱势学生的需要被忽略或拒绝的情况严重。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普通学生身上,残疾儿童似乎成了班级的附属品,出现了“随班就座”、“随班混读”的现象。
现有的教育师资培训体系还没有系统地包含特殊教育部分,特殊教育知识不能得到普及。普通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都没有系统地包含特殊教育知识内容,资格证书的获得与考核都很少或根本就没有包含特殊教育成分。因此,普通中小学教师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课堂内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学习需求,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教育研究者、教育学博士生与硕士生也缺乏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以及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这显然与我国目前教育研究与实际工作者共同追求的“全民教育”、“教育平等”的目标相去甚远。
随班就读的发展依赖于特殊教育之外的社会文化与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变迁,创设一个和谐、接纳的社会氛围对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非常重要。尽管我国有助残、同情残疾人的优良传统,但漫长的封建社会也产生了对残疾人的许多歧视与偏见。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长期的艰苦工作,改变社会公众对特殊教育的基本看法。各地政府还要与各类社会团体、学校、专业组织与人员以及残疾儿童少年家庭更加紧密地合作,采取适合当地的各种措施,持续地宣传社会公正、残疾人权利、教育公平等相关的观念,逐步改变社会主流价值与氛围,促进随班就读的发展与和谐,以及公正的社会目标的实现。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