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其实是在共同培育华人资优生,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力超常、人格正常,拥有聪明的脑、温暖的心!”台湾中华资优教育学会前任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陈昭仪教授用形象的语言对华人英才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生动阐释。2013年10月,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中学英才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天津耀华中学举办。来自两岸三地的百余名教育同人就中学英才教育的目标、对象、课程、培养方式、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深度交流。正如江苏苏州中学副校长蔡明所说:“中国英才教育正在从宏观层 面的政策呼吁,走向实实在在的问题研讨与行动优化。” ◆“对科学的无限向往”:杰出人才的核心特质英才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是英才教育始终绕不开的话题。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天津耀华中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金怡濂院士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专业的世界前沿水平;深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前任理事长贺淑曼教授认为,杰出人才具备四个特质:强烈的使命感、超强的创新力、持久的热忱、超常的绩效。江苏天一中学沈茂德校长则转述了他与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招生主管的对话。问:“国王学院招生的核心标准是什么?”答:“内驱力!”问:“何谓内驱力?”答:“对科学的无限向往!”
◆“11岁识别线”:值得关注的英才识别年龄点目前,两岸三地的英才教育基本有三种安置方式:抽离式的少儿班(实验班)教育、融合式的普通班常规教育、普通班+兴趣小组式的教育。其中抽离式加速教育一直是中国大陆超常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褚宏启教授、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副编审孙金鑫在会上发布的《中国英才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62.4%的少儿班教师认为在小学五年级对英才儿童进行甄选比较合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教授则为这种经验判断带来了科学依据。超高智力儿童与一般智力儿童的大脑灰质皮层厚度的差异在11岁~15岁之间最为显著,说明这一时期可能是超常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当然,不同领域的英才的发展轨迹是不同的,我们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特殊性,在相对应的时间点对英才儿童进行识别。
◆“一人一课表”:为英才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展示了该校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学校为“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实行选课走班制。全校4000余名学生,1335个教学班,417门课程,每个学生的课表都不一样。东北育才学校高琛校长则明确提出“一人一课表”的培养方案。学校少儿部为每个学生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指导,以必修课程为核心,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特色,选修其他课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方中雄院长介绍了北京的“翱翔计划”。该计划整合优质科技、文化、教育资源,让学有余力、兴趣浓厚、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经历科研过程,感受科研精神,获得科研熏陶。这种“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个性化培养方式 ,引起了两岸三地教育人的浓厚兴趣 。可见,设计“定制课程”、“个性化课程”等“适性课程”已成为各个学校乃至各地区在培养英才儿童过程中不约而同的努力方向。
◆“思维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力
香港港澳信义会慕德中学杨静娴校长希望透过科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该校开发了校本课程“思维教育科”,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纳入学生不同的学习领域中。所有初一学生都必须修读,让学生有系统地建立创意及批判思考的概念。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余古少贤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某些资优潜质,香港资优教育不是抽离式教育,而是融合教育。通过“资优三宝(3C)”进行教育:创造力、高阶思维、个人及社交情绪。
◆“不能直接吃盐”:人文素养的培育刻不容缓
沈茂德校长审视当下的校园生活,提出“人需要盐分,但不能叫人直接吃盐”,目前教育的问题不仅是学业负担重的问题,更普遍存在着德育价值扭曲、德育内容与方式陈旧、有些德育工作者的身份背离了教师的本义等问题,学生在学业负担的基础上又叠加了精神与心灵
备受压抑的负担。天津耀华中学张颖朝老师发现理科资优生有“几强几差”:逻辑能力强,思维能力差;解题能力强,阅读理解能力差;理科专业知识过硬,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学识兴趣广泛,艺术鉴赏能力贫乏;具有考试竞争力,缺少为人处世之道。该校校长任奕奕发问: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单品”还是“全席”?“范例”还是“常态”?是只乐于培养状元,还是致力于培养优秀毕业生群体?台湾国立嘉义大学特殊教育学系陈振明、黃建智等人的研究发现,国中资优学生的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态度对其学习适应预测的效果模式有较好的适配度;母亲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有正向且显著影响;自我概念对学习适应有正向显著影响;模式的“整体解释力”为56.0%。
◆“差异教学”:在普通班也可以实施英才教育
孙金鑫等人认为,英才教育是“对英才的教育”,也是“为英才的教育”。在每一个普通班中,都可能存在有特殊天赋但未被识别的孩子,或将来会成为杰出人才的孩子。因此,并不是只有被明确鉴定为英才儿童的学生才能接受英才教育,也并不是只有英才班才可以实施英才教育,普通班也一样可以和需要英才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国栋探讨了普通班实施“差异教学”的可能性,也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英才学生可以部分离开普通班,在资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假期训练营接受专门的学习训练。但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应该尽量采用“学科动态走班”或“集中办班,适当分流”的做法,尽可能增加融合机会。
◆“英才教育的转折”:由星星之火到系统改进
未来如何对英才和英才教育进行实践与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名誉教授吴武典认为,资优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讲求平等到追求公正与卓越、从栽培少数菁英到兼顾全民才能发展、从随兴式的零碎充实到系统的完整教育的过程,中华文化圈中的英才教育也必将逐步走向系统完善。刘嘉教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其一,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以及新兴的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对英才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行测量,发现英才儿童的神经学特质。其二,利用行为遗传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技术,解码英才的遗传基础,以及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用。其三,将行为—大脑—基因—环境等多层面技术相结合,系统地刻画英才的特点,为英才教育提供多维度的指标。褚宏启、孙金鑫等人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大陆英才教育应“适性扬才”,进行系统构建与“模式升级”。(1)要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2)整体构建英才教育内容体系。(3)构建多元技术保障体系。(4)夯实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如制定全国英才教育教师发展规划、建立英才教育专业认证与备案系统 、建立全国英才教师培训体系、提高英才教师待遇等。(5)建立国家英才教育管理体系。(6)推动英才教育立法。建立具有明确性、全面性、关联性、可行性、科学性的英才教育政策体系。
(作者:孙金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温爱丽(北京小学)
(来源:《中小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