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封面课:进入新教材的“杠杆”课

发布日期: 2014/06/13      浏览次数: 50  


 

 刘永成 张庆国 / 北京房山区五侯中心校

    封面课:进入新教材的“杠杆”课

    “说实话,以前我并没有太多地关注过封面设计,对封面关注最多的是书名。”“总觉得封面设计跟我没关系,那是美编和责编的事,从教20年来 从 来 都没有关注过这一内容。”“每当拿起一本书,更看重的是书的内容。因此,当听说要讲一节京版新教材的数学封面课的时候,我有些茫然,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于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起封面来。”

      这是北京房山区五侯中心校的三位教师在上完封面课后,面对来自全市的课改专家,追述自己进行封面课研究时的心路历程。封面课是我校借助“北京市义务教育教材建设基地校”项目,对北京新版义务教育教材进行解读时的一个开创性探索。研究虽小,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性作用,师生接受和学习新版教材的兴趣与热情都被调动起来。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课程与教材建设。在2011 年成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教材建设基地校”后,我们开展了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对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以及中美两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参与京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劳技、信息、体育四科的审读等相关研究 工作,教师的课程与教材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因此,当课程专家提出研读京版数学教材封面的小专题后,我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一直被忽视、但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们认识到,封面作为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个“封皮”,更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从整体设计到每一个图形和文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研读封面是我们进一步了解编者意图,理解教材内容,进而落实课标要求的有效和便捷途径。研读封面是我们建构新型课程资源的一次有效尝试,为我们今后活用教材、优化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更有助于学生对学科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上好封面课,我校干部教师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

      第一,开展微调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二年级刘彦英老师在对本班学生进行的小调查中发现,学生拿到一本书先看封面的仅为8.7%。四年级的王冬元老师询问学生:“你们谁看过数学书的封面?知道上面都有什么吗?”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学生反问“看封面干吗?”

      第二,学习新知识,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王冬元老师一直在思考“封面是什么?封面上应该有什么?封面的主题与内容的联系是什么?”她在网上收集有关封面内涵、设计等方面的资料,与领导、同事一起讨论研究,慢慢形成了封面课的框架。刘彦英老师备课前,专门找来《小学数学教材装帧设计》,又学习了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对低段的要求等,了解与数学教材封面有关的信息。

       第三,多次备课与反思,完善课程设计。教师们都经历了三次备课的过程。如刘彦英老师在第一次备课时,把主题定为“‘我’眼中的新教材”。课后,她感觉自己上的不像数学封面课,而更像一节思维训练课,学生课上看到的仅仅是封面。第二次备课,她把主题定为“看封面学数学”,围绕两条线进行设计:一是看封面学会有序观察;二是学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在第三次备课中,她仍然围绕两条线进行设计,但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身边的问题”。

       第四,不断追问,彰显学科文化。通过三次备课,教师们意识到封面虽小,但里面蕴藏着许多学问。三年级付海英老师一直在追问:“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了什么?对封面课有了哪些认识?上封面课的意义是什么?怎么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她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看懂封面传递的数学信息,透过封面看数学,了解封面与课本内知识之间的联系,更要让学生感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第五,专业提升,精致研磨课程。经过努力,我们建立了与教材编写人员之间的对话通道,如邀请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们走进课堂,与他们零距离、面对面交流,进一步加深教师对封面与教材其他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深入理解教材内涵。交流中,教材编辑们对教师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领悟了我们的编写与设计理念,很好地传达了学科精神!”

(来源:《中小学管理》)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