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高校效益管理
高校效益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运用制度安排和科学管理方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投入的最优配置,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产出的最大效率和效果,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活动。
目前,高等学校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已逐步重视绩效考核,但只是局限于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并未深入、系统地开展效益管理探索和研究,也没有全面地进行效益管理。因此,研究高等学校投入—产出制度安排,搞好高校效益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树立效益管理理念
高校效益管理是新时代的要求,是国家提出科学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高校效益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需求。现代高校的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观念从“教育福利化”到“教育产业”到“教育质量”;教育体制从单一所有到多元并存;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教育结构从数量型到规模效益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而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负债经营,导致各类风险激增。因此,高校自身必须要有忧患意识,重视办学风险的度量和评价,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据统计,2012年,我国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这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14年国家将继续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投入,随着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任务更加突出,完善高校内部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索效益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强化监督尤为迫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也要求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扶优扶特、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探索效益管理制度设计
以国际视野、世界标准和“在隆中,谋天下”的胸怀搞好顶层设计。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完善现代化的大学制度建设,探索高校党委领导权、学校行政权、学术自治权、民主管理与监督权关系结构体系和高效运行规律。理顺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高校的投入—产出制度安排是高校效益管理的核心和指挥棒,通过投入—产出制度安排,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打破学校院系壁垒,搞好学科、专业建设,扶特扶优,使学科专业形成特色,具有比较优势;通过投入—产出制度安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投入—产出制度安排,推动科研工作机制创新,借助智力谋发展,促进协同创新,促进科学研究工作上层次、上水平,扎实推进开放办学战略有效实施,提高服务社会水平,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投入—产出制度安排,引导学校“校退院进”,降低管理重心,减政放权,有效构建学院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机制,形成多元、柔性管理的矩阵结构,充分调动二级学院搞创新、谋发展的积极性,促使学院有序竞争,彰显特色;通过投入—产出制度安排,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全员聘任的动态管理机制和绩效工资制度,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性,释放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红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通过投入—产出制度安排,推动机关职能部门改革,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能;通过投入—产出制度安排,引导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育人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
搞好以效益为导向的过程管理
搞好以效益为导向的过程管理,就是高校为了获得投入的最大化增值,实现组织的高效益,对过程进行科学决策,建立过程绩效测评指标,采取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持续改进和创新工作的管理系统,以保证效益管理落到实处、凸显成效。搞好科学决策,就是要搞好决策的事前论证,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探索重大事项由职权决策向专业专家决策转变。在学校的经济决策方面,应该建立由经济专家组成的经济管理委员会进行经济决策和可行性论证,杜绝领导拍“脑袋”现象,确保学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在学校实施有效过程控制方面要搞好管理方法的创新,引入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实行“推式驱动”向“拉式驱动”的转型。就是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可持续的改进和创新,实现高校发展的愿景。二级学院要改变等靠要思想,要形成竞争态势,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形成学科专业特色。加强高校过程管理的检测和监督,坚持科学规范,推动依法治校,实行决策、执行、控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搞好纪委、审计监督和民主监督,积极构建以民主管理为导向的立体化监督保障制度,推进高校民主管理进程。做到事前科学论证、事中搞好过程管理和监控、事后及时分析和反馈,不断纠正过程管理中偏离效益目标的环节,形成高校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运转机制。
湖北文理学院2013年9月根据全校教职工大会代表提出的议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教学设备清查维修补充专项活动。活动实施前,教务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成专班,深入各院系实验室现场调研,详尽测算各实验室设备人学时数据,明确项目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重要性和立项紧迫程度,排定29项共计550万元的项目,实现了事前精心策划和科学论证。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求所有项目填写项目申报表,明确项目支出预算明细、绩效目标和评审报告内容,严格财务、审计和招标等关键环节过程管理,所有项目顺利实施并验收通过。
构建以效益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构建以效益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是高校效益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效益管理成效的重要保障。学校根据课堂教学、实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以社会认可度为主要依据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根据科学研究实际,按照科研项目立项是否科学、过程管理是否规范、项目结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建立科研评价管理机制;根据高校财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高校财务运行的特点,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效益为核心的管理要求,从“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效果、资金成绩”四个方面,从大量的会计信息和有关信息中择优选项,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全面、完整地反映学校办学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指标,对高校的财务管理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根据师生满意度和现代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导向建立后勤管理评价制度。
湖北文理学院审计处2013年下半年对近3年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项目建设投入经费开展项目效益审计,从项目立项论证科学性,项目过程管理规范性,项目实施成效等方面构建以效益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分析投入—产出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引发了全校教职工的效益管理大讨论。2014年2月,学校成立了内部控制和效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教务、科研、学科、纪委、审计、财务、人事、后勤、设备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审计处,探索高校投入—产出制度安排,加强内部防控,提高办学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效益管理工作迈向新台阶。总之,各高校都要树立效益管理理念,探索效益管理制度设计。经过论证和优化,我国要逐步建立一套具有国际标准、实用、统一的全国高校绩效考评制度,推动高校搞好效益管理。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系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马小洁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