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从课程整合看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探索建立“生命发展课程体系”

发布日期: 2014/07/15      浏览次数: 95  


 

从课程整合看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探索建立“生命发展课程体系”

尹超(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经过不断探索,凝练了“生命发展课程体系”。依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精心设计了“三层—五类”的课程模型结构。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五个类别(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社会交往、国际理解。课程整合的方法有学科课程门类的整合、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学生学习方法的整合等。

关键词:课程整合;“生命发展课程体系”;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国际理解;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课程整合是指分化了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对这一含义,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课程整合是指以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为指导,统整学校课程结构的过程;第二,课程整合包括同一学科内容之间或不同学科之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的整合。

2012年,北京市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遨游计划”,课程整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北京海淀区教委也启动了由14所实验校组成的“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每一所学校都从课程整合开始,尝试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北大附小)从“生命发展课程”的探索与构建出发,探讨课程整合的基础、思路和方法,以期对学校层面的课程整合提供借鉴。

一、课程整合的思路:立足学校文化,践行办学理念

北大附小始建于1906年,前身是京师大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堂。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名人故居与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铸就了附小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理念也造就了北大附小民主、自由、多元、开放的管理风格。北大附小的生源绝大多数是北京大学的教职工子女,他们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很高,常规课程设计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学校必须打破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整合与创新。

课程整合的基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办学理念为课程整合提供方向指引,文化特色为课程发展提供现实土壤。北大附小在课程整合中,不局限于某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也不着眼于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再次开发,而是在深研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围绕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进行整体课程体系的综合建构。这一探索的结果,即北大附小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英文释义为Life Development CurriculumLife中的每一个英文字母“L”“I”“F”“E”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如Llove()Iinclusion(包容);Ffreedom(自由);Eesteem(尊重)。

为什么要把课程命名为“生命发展课程体系”?这与北大附小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是一脉相承的。北大附小历来重视全人教育,其确立的“以人为本,快乐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对“生命”二字有着重要的阐释:“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个生命的需求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形态都是多姿多彩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他是有差异的,而教育的使命就是给予他们适宜的阳光、雨露和沃土,爱和自由的空间,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绽放。”

北大附小一向主张爱和自由。爱和自由孕育了北大附小民主开放的办学传统。爱和自由要求在学校管理中,摒弃以“管束、利用、改造”为主的理念,树立以“尊重、关爱、欣赏、包容、发展”为主的理念。爱和自由还特别强调形成全方位育人观,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氛围里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全面发展,富有个性。

二、课程模型结构:“三层—五类”

依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北大附小精心设计了“三层—五类”的课程模型结构。(见图1)

在图1中,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五个类别(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社会交往、国际理解。

为什么要对课程模型进行这样的架构和划分?这是根据北大附小自身的办学实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确定的。“三层”分别是面向全体、面向分层、面向个体,这是学校对课程性质的归类和划分。经过多年的积累,北大附小的课程门类日益丰富,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不断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课程进行全体、分类/分层、个体的划分,能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设计定位,更好地实现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

为什么要把课程内容设定为五大领域?北大附小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既要满足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普遍性要求,也要适应学校自身独特的办学实际和发展定位。如果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体现了前者,那么将社会交往、国际理解两大领域单独提出,并作为学校未来的努力方向,则显示了北大附小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眼光。“社会交往”是针对21世纪终身学习技能中的“协作”、“交流”提出的,也是针对当前孩子们亟需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的;而“国际理解”则是根据北大附小孩子们的诉求以及学校国际交流实践经验提出的。早在2002年,北大附小就为孩子们开设了丰富的学课程。目前,学校已有2000多名师生远赴国外进行学习交流,学生的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的人数达95%以上。

“三层—五类”的课程模型作为学校课程的基本架构,在坚持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的基础上,整合了学校现有的国家课程、兴趣课程、校本课程,其目标指向“北大少年”的核心素质:具有宽厚基础、健康身心的人;具有人文素养积淀和情怀、社会实践兴趣与能力的人;具有科学知识与精神、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善于沟通和合作的人;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人。

在明确了“三层—五类”的课程结构之后,北大附小进一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课程维度、课程模块、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定位等(见表1)。

“生命发展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有:玩中学、活动体验、专题讲座、课堂学习、主题活动、论坛报告等。表2显示的是“国际理解”课程领域拓展类课程的课时安排与实施方式。

北大附小希望通过这样的多元、开放、立体、自主的课程,让每个孩子体味不同的课程带来的不同滋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成长的空间。

三、课程整合的方法——四种形式的整合策略

上述“生命发展课程体系”尝试了四种形式的课程整合。

1.学科课程门类的整合

北大附小把广泛开设的学科课程门类融合为五大领域,以大领域设计的思路,勾画学校的整体发展,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有机融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科门类庞杂、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较好地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的优化。

2.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

北大附小利用学科门类之间相关性、相似性的特点,在学科课程内进行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例如:2004年,数学团队率先带领学生开展了数学综合实践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学生自主选择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团队合作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体现了数学和综合实践学习的整合。再如:“戏剧英语”课程以整体剧目为单元进行安排,融合了口语、视听、表演、说唱等,通过演讲、自发创造性表演、小型话剧等多个学习模块,将学生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英语学习与多种舞台艺术学习的整合。

3.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

为了把孩子们精彩纷呈的生活实践变得更有意义,学校进行了以实践经验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如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课,内容包括文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校园文化等。在人文素养系列课程中还有一个分支——校园文化课程,该课程以北大人物、北大建筑、北大历史故事为系列编排,以师生互动课、北大名家开设讲堂等为形式,进行北大精神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内涵学习等。

再如“国际理解”课程。该课程是以孩子们丰富的游学实践经历为资源,以不同国别(如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不同专题(饮食、节日、礼仪等)为内容编排的课程,较好地整合了学生们的游学实践经验。

再如“趣味经济学”课程。该课程通过游戏、小型拍卖会、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了解相关的经济学知识,让孩子们学会选择和放弃,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体现了以创业实践活动为主的整合。

4.学生学习方法的整合

北大附小还进行了以学习方法为中心的整合。如在音乐课“苏三起解”等课程中,教师用英教授京剧;在英语课中,孩子们用Ipad等信息化设备进行人机互动,都体现了以方法为中心的整合。又如“温室栽培——碰碰植物”课程,以俱乐部活动的方式(组建植物爱好者俱乐部),通过种植体验——观察思考——创新研究——经济创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过程,带领学生观察研究不同植物的生长,内容涉及传统种植和无土栽培两种种植方式的体验和比较,其中无土栽培包括水培、基质培、立体栽培等,是科学探究与经济学创业实践学习方法的整合。

以课程整合为基础构建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是北大附小立足自身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进行的一次综合创新。整合之后的课程体系,使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之间有了显而易见的联系,学校育人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了落地。

(来源:中小学管理)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