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捍卫孩子的童年:人大附小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解读

发布日期: 2014/07/15      浏览次数: 52  


 

刘琳娜(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摘要:借助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对学校的实地调研,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初步解读。该校通过让教师深刻体认“让孩子像孩子”的办学追求,通过领导者“真为教师好”的人文精神的感召,唤醒教师“不敢愧对孩子”的使命感,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通过“每日一课”、“行政领导定期集体听课”、“任务驱动”下的合作研究、用“被学习”促进优秀教师主动学习、建立“反思”习惯等,保障教师在研究中进行扎实有效的专业发展;通过团队共享,保持教师专业发展持久长效,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愿景;团队合作;人大附小

2012年,作为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的成员,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人大附小)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入校实践。人大附小创建于1954年,目前特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该校专任教师的40%。学校浓厚热烈的学习气氛、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主动的专业追求,给笔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借助学习型组织理论,笔者对人大附小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解读。

一、“共同愿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共同愿景”一词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共同愿景,特别是有内在深度的共同愿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望和抱负。由此,工作就成为追求有更大价值的志向目标的过程。”“如果组织中没有全体成员深度分享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很难想象这个组织能够保持其在某种程度上的伟大称谓……当真心的愿景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力行卓越,用心学习,积极上进。这不是因为有人叫他们这么做,而是因为他们想这么做。”人大附小教师好学、乐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首要原因是拥有了共同的愿景。

1.“让孩子像孩子”:共同目标的召唤

“人大附小的孩子像孩子”,这是人们对该校最经典的一句评价。早在1989年,时任校长任慧莹就提出了“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的办学思想。现任校长郑瑞芳在继承这一办学思想的同时,提出了“创建师生幸福成长的理想校园”的办学目标,要办一所“让孩子像孩子”的理想学校。学校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教师感受学校对儿童及其独特个性的重视,进而形成共同愿景。例如:有一次下大雪,郑校长老师们一清早就在校门口堆了两个大雪人欢迎到校的孩子们,一个孩子欢快地问校长:“雪人好漂亮啊,今天是雪人节吗?”听到这句话,郑校长读出了孩子内心的渴望,当即决定由班主任统筹安排,上午每个班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堆雪人、打雪仗,过一个真正的“雪人节”!偌大的操场霎时变成了师生欢乐的海洋,教师们在分享孩子们“雪人节”的快乐中,对“让孩子像孩子”的办学追求的体认更为深刻。

2.“真为教师好”:“灵魂人物”的价值引领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校长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您还依然把我当成附小手中的宝。”这是人大附小教师改编的一段歌词。其中既体现了教师与校长之间那份浓浓的情意,更体现了教师们对实现校长期望的信心与责任。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郑瑞芳校长扮演了领导者、管理者、决策者、组织者,甚至教师的“家人”、“亲人”等等多重角色。她开朗率真、阳光执著、富于担当、勇于坚守,发自肺腑地关心和爱护师生,不只为教师专业发展着想,还为教师的子女入学、老人赡养、生活环境改善等着想;不只为在职在编教师着想,也为退休教师、聘任人员着想。她把教师当“宝”,教师也把她当“宝”,把学生当宝,把她看做自家的大姐,甚至有年轻教师叫她“校长妈妈”。“领导是真为我们着想,真为我们好!我们也要为学校好!”郑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对待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大附小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3.“不能愧对孩子”:全体成员的强烈使命感

“共同愿景”必须是个人愿景和组织愿景的统一。在人大附小,追求学生的“幸福快乐成长”渗透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比如:笔者在人大附小期间听了赵娣老师40余节常态课。我常常看见老师以前教过的孩子跑上前来扑进她怀里,也经常看到老师现在教的孩子们在课间抱住她,久久不愿意让她离开……孩子们用最朴素的肢体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爱和信任。老师也经常说:“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够快乐地成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生怕愧对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二、“研究”引领: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扎实有效

为了促进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人大附小成立了“教学研究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专门负责全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工作。从学科讲座,到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名人名家交流;从送教师到区、市乃至外省市进行教学交流,到派教师到国外进修或短期培训;从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到鼓励教师学历深造(为其每周免半天假),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人大附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学校对每位教师的发展都有个性化的考虑。虽然学校经常有各种接待任务,但教师们忙中有序,每做一件事儿都当成一项“研究”。笔者时刻能感受到校园里浓厚的研究氛围。这种“研究”引领的机制,充分发挥了教师们的专业自主性,使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对他们而言,“专业发展”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儿。

1.“每日一课”教研,让常态课变成一种日常研究

为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学校有“每日一课”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先在组内备课、试讲,然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教师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时间,自愿报名后学校会将上课时间和地点提前公布在校园网上。有时间的、感兴趣的教师都可以去听,可以听本学科的课,也可以听其他学科的课。这种展示不是比赛,也没有评委评分,大大减轻了教师上课的心理压力。这项制度促使教师们不断思考与改进,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行政领导定期集体听课”,让教学管理变成教学研究

人大附小早在2007年就建立了“行政领导集体听课制度”,校长会定期带着领导班子成员听教师们的常态课,并与上课教师一起研讨,或中肯地提出建议,或热情地进行激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助力。例如:一次听课时,刚刚调入附小两年的青年教师侯乐霞上的“方与圆”一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极为出色,领导们在肯定了老师的探索后,当即决定邀请老师在全校做一节公开课,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学习与研究热情。

3.“任务驱动”,在问题解决中促进合作研究

人大附小是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遨游计划”实验校,课程整合是实验的重要内容。教师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也从这种合作研究中得到了专业发展。笔者曾观摩了四年级的校本课程“可爱的小豆豆”。这是一节被附小教师称为同研同授的“发表课”,也可以说是一节“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研究课。将近50分钟的课,由科学、数学、语文、体育和美术学科的五位教师共同完成,对各个学科中关于“小豆豆”的内容进行整合。课上,首先由科学教师引导孩子们复习豆豆种子发芽后的各个部分;其次,由数学教师带领孩子们用统计图表的方式,将孩子们提出的与小豆豆生长状况有关的问题展示出来;第三个环节,由语文教师把提前布置给学生的观察日记跟大家分享,并讨论写的好的同学分别用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第四个环节,由体育教师带领孩子们做豆豆操;最后,由美术教师带领孩子们用画笔描述出心目中最可爱的小豆豆。近一个小时的课,虽然紧凑但是有章有法,五位教师配合默契,一气呵成。这类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不同学科团队教师之间的合作,搭建了不同学科教师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团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4.化负担为资源,让“被学习”促进优秀教师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一般性的培训对于那些比较成熟的优秀教师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人大附小名师云集,但学校利用派教师去外地支教、接受农村教师或外地教师跟岗学习、接受实习教师到校学习等契机,把外来的负担变成内生的研究资源,用“被学习”来促进优秀教师的主动学习。

例如:赵娣老师在参加了十天的支教活动后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我们都是被培训的,听别人讲就可以,至多是上一节研究课或者说说课,这对于我们这类‘老教师’真的没什么可担心的。但这次支教,我不仅要上研究课,还要给别人做讲座,这对我来说真是特别大的挑战。为了顺利完成这次任务,我准备了很多资料,感觉支教这十天比自己参加十天培训的收获还要大。”语文学科的指导教师也说:“听学员的课,就如一面镜子,也在时时反省自己,见贤思齐,我也要不断学习成长。”可以看出,教师们完成支教或指导任务的过程,也是他们深入思考、不断成长的过程,任务和压力转变为专业发的巨大动力。

5.让“反思”成为习惯,激励教师自我超越

在人大附小期间,笔者发现该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反思性学习。反思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想一想”、“记反思日记”、“同伴讨论”、“行动研究”等。为让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组之间能有所借鉴,在每学期末,教师将反思手册上交后,学校分年级组进行展览和展示,教师可以自由参观学习。在这一制度的支持下,教师们已经形成一种反思习惯,不断地寻求突破,追求自我超越。

三、团队共享:保持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长效机制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维尔纳·海森堡谈到,“科学植根于交谈,不同人的合作可能最终达成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并认为在集体中,不同人的合作比个人单独思考具有更大的智慧、悟性和洞察力。潜在的团队智商可能比个人智商高出很多。人大附小在教师团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经验,除骨干教师引领、师带徒、教研组研讨等常规学习方式外,还探索了有效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多种途径。

例如:学校利用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后到教师下班前这段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游泳比赛、制作科学模型等活动,这不仅使老师们在繁杂劳累的工作之余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放松,更增强了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办公室里,笔者经常听到老师们欢快地说:“今天我游,你们得去加油啊!”“那个模型我又磨好了一根,你们有时间快去吧!”

最值得一提的是被大家戏称为附小“春晚”的元旦联欢会。“春晚”每年元旦前召开,由各教研团队根据事先拟定的主题,设计本组的演出方案和节目,撰写脚本、编写台词、排练节目全由老师们自行组织,大家献计献策,全员参与,教师们说:“‘春晚’活动让我们教研组更团结了!”还有的教师说:“在舞台上都能表演了,以后遇到什么场合我都不怕了!”在与郑校长交流时,她说:“老师们都很勤奋和努力,但有时候就是缺乏勇气,尤其是新加入附小的青年教师。我们之所以搞这个全员参与的‘春晚’,就是想锻炼老师们的勇气,增强他们的信心,这不仅是个娱乐活动,更是一种隐性的教师培训。”

笔者在附小门口几次遇到已升入中学的孩子们久久地等在学校门口,就为了能够再看一眼附小,看一眼教过自己的老师。生活在附小的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正是附小所倡导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有尊严地捍卫了孩子们的童年,而这也是附小教师们的最大心愿。人大附小的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也大,但是他们说:“我们生活在附小,我们是幸福的附小人!我们愿意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为了附小的明天而努力!”

(来源:中小学管理)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