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现场学习力”:从改造听评课开始
朱丽萍(江苏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江苏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从优化、改造教师的听评课开始,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改造“听”,引导教师以“思”带“听”、以“听”促“思”;改造“评”,变“评设计”为“评现场”,变“即时评”为“延时评”,变“重复评”为“个性评”,变“个体评”为“梯队评”,提升教师的现场“言说力”。
关键词:“现场学习力”;“现场学习领导力”;“新基础教育”;“新基本功”;反馈式学习;思维方式;“言说力”
“现场学习力”是个体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的综合体现,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能力是当代教师必备的“新基本功”。
听评课是教师最常规、最重要的学习现场,因此,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必须从优化、改造教师的听评课开始。这是对学校管理者“现场学习领导力”的一个重要考验。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注意强化教师的现场意识:注重在现场的发现与挖掘,注重在现场的思考与追问,注重在现场的展示与传达。在此基础上,改造我们的“听”与“评”,使当场反馈式学习更具实效。
一、改造“听”:引导教师以“思”带“听”、以“听”促“思”
1.注重“听”的“前储备”
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是其“现场学习力”得以提升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为了丰富教师现场学习的“前储备”,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究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本学科整体的框架体系、逻辑结构、内容序列以及独特的育人价值等有深刻的理解,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研究趋势等。这样,教师在听课时才能有对问题的敏感,才能进行有重点、有主题的观察和思考,才能进入学习者和研究者等多元角色。
2.优化听课记录,提供以“思”导“听”的支架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听课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规范,所以听课教师在现场学习中的随意性较大,且缺乏研究的意识,缺少过程性思考,“听”与“思”处于分离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为改变这一现状,为教师的思考提供一定的支架和方向,我们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评价表》与本校原有的《听课评价表》进行对比、整合,两表合一,形成《教师课堂学习手册》,引导教师在听课时自觉对照评价表中的项目、指标以及评分等级等,边听、边记、边思、边评。这样,教师一进入听课现场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听什么”、“该怎么听”,本节课“有哪些亮点”、“哪些问题”,“我可以如何重建”等。听课不再是孤立地、单纯地“听”,而是有了更多的思维含量,这为后续评课时的外化言说积累了素材、打好了基础、建立了信心。
3.“听专家点评,学思维方式”
“听”,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听”,不仅包括听同伴的授课,也包括听专家的点评。
在已往的听评课现场我们发现,教师在对他人的教学现场进行观察与评价时,大多呈现出点状思维的特征,表现为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只看一点、不及其余,或者想到一点说一点,零星而散乱。
为了通过更专业地“听”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专家资源,对教师提出在听评课现场“听专家点评,学思维方式”的要求,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关注专家的思维框架、观察视角和言说结构;关注他们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整体思考、系统思维;关注他们如何将现场得到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关注他们如何开展有结构、有层次、有重点的点评与互动。我们认为,这样引领下的现场学习是更深层、更高阶的学习。
二、改造“评”:提升教师的现场“言说力”
我们规定,教师在听课后至少做到“三个一”:发现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评课要力求做到言之有向、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通过改造“评”,提高教师现场“言说力”的主张,力图使评课现场真正成为教师反思性学习、个性化言说、自助式重建的动力场。
我们看到,在已往的校本教研中,一旦进入评课环节,发言的总是教研组长或几个骨干教师,现场缺乏更广泛的互动与争鸣。有时教研组长不得不提前“预约”,被“预约”的教师往往会提前认真准备,到时照本宣读。通过交谈我们发现,教师们甘愿做“听众”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心态问题,怕自己说不好;二是能力问题,“评”不到位。而我们认为,积极地言说是促使教师的学习体验实现积极转化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生命在场、学习在场、转化在场”的重要表征;同时,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个体的思想才能变成群体的资源,这样的学习才能转变为学校主动变革的正能量。因此,我们创新思路,将培养教师的现场“言说力”作为教师的“新基本功”来培养。
1.变“评设计”为“评现场”
教师们欣赏、崇拜专家的点评,不仅因为他们理论水平高,而且因为他们对现场信息有很强的捕捉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在听课过程中观察学生、走近学生、积累素材,变“评设计”为“评现场”,捕捉“设计”与“现场”的共鸣、落差以及现场中即时的生成,通过透析现场“学”的状态,形成重建教学的建设性意见,使自己的言说更加逼近“真问题”,更加具有现场感,并能引发他人言说的欲望。
2.变“即时评”为“延时评”
我们创新“20分钟延时评课制”,在听课和评课之间留出20分钟时间让大家做准备,对自己的听课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形成简单的书面评课提纲;指导教师按照“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效果”等维度展开最基本的评课;教师们当场互动,聚焦共性问题,集中研讨。同时,各学科组还建立了循环机制,让每一位教师的言说有了时间和机制的保障。
3.变“重复评”为“个性评”
评课的教师增加了,现场的气氛也活跃了。但我们发现,大家评课的内容有许多雷同,影响了评课过程中的“增值学习”。于是,我们请骨干教师示范,如何进行整体的、结构式的个性化点评;如何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深入的、重建式的点评;如何就前者的观点进行插入式的点评,使自己的点评成为对前者的深化、追问乃至批判。
4.变“个体评”为“梯队评”
为了盘活教师团队中蕴藏的无穷的资源,真正使评课现场成为研究的现场、教师成长的现场,我们围绕一个时期内学校重点研究的某个主题,适时采用“梯队评”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持续的思考和探索。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对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二、三梯队教师进行20分钟即时反思后,一梯队教师对点评者进行点评,提出更高位的推进策略和实施建议。这既“逼迫”一梯队教师对反思进行反思、走向更深度的思考,也为所有教师带来“新刺激”和新收获,同时,使现场学习呈现出丰富性和层次感。
在“教师成长营”活动中,我们把二梯队教师对三梯队教师的现场点评作为竞赛内容之一,促进二梯队教师形成提升他人观点的能力;再由一梯队教师现场抽签,对二梯队教师的点评进行点评。这样的锤炼使不同梯队的教师都在现场学习中收获了真实的成长。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教师们主动言说的意识不断增强,“言说力”不断提升。因时间原因不能尽兴者,也能自觉地将自己的意见及时发布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上,与更多的教师实现网上互动交流,使现场学习得以延续、拓展。
(来源:中小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