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糖风波
案例陈述
初三学生小A、小B和小C去王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本。王老师不在,小A便拉开了王老师办公桌未上锁的抽屉,拿出一些别人送给王老师的喜糖吃。这时王老师回到办公室,正好撞见此情此景。王老师这两天正为糖的减少而纳闷,经严厉查问,小A承认前两天独自偷吃了喜糖。王老师突然又问:“我抽屉里的200元钱哪去了?”三个学生一惊,但都不承认偷拿了现金。于是,王老师提出处理意见:“抽屉上留有你们的指纹,偷糖已有证据,你们也无法证明自己没有偷钱。既然你们三个都不承认,那我这200元钱你们三人均摊,每人拿66元钱给我,还有两元我就不要了。”
三个学生分别回家要钱,并向家长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小A、小B、小C的家长当即与王老师取得联系。王老师告诉家长:“孩子没有偷钱,我抽屉里也没有现金,他们只是偷了糖。我这样做只是想吓唬一下孩子,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们,要改掉私自动别人东西的毛病。”小B、小C的家长听了王老师的解释没有说什么,事情作罢。但小A家有另一番情景:小A的母亲将66元钱交给了孩子,而后将这件事通过电话告诉了在外工作的父亲。
小A的父亲风风火火地来到学校找王老师,在听到王老师的解释后不但没消气,反而指责王老师诬陷了他的孩子,并说造成了精神伤害,要讨个说法。后来在其他人的劝说下他才罢休,但小A的家长与王老师之间产生了芥蒂。(李春梅)
案例思考
1.王老师看到A同学偷吃糖后,应作怎样的反应?
2.王老师借题发挥,说自己丢了200元现金,这种做法能否教育学生?
3.王老师让学生承担自己并没有做的事情,这对学生有什么负面影响?
4.请给王老师提出更好的处理偷糖事件的方式。
案例分析
小A在交作业时偷吃王老师的糖,被王老师发现。王老师为了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说自己丢了200元钱,让小A、小B、小C分摊,由此引发了王老师和家长的冲突。
首先,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小A一时贪吃,偷了王老师的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现在偷一根针,将来会偷更多、更大的东西,王老师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王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先将学生训斥一顿,并揪出了上次的偷糖事件。我们先分析这一行为:王老师没有照顾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很难堪。偷糖行为是错误的,但并不代表可以因此而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其实,王老师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心服口服。假设,王老师看到了但装作没看见,并且还主动拿糖给三位学生吃,同时告诉他们,如果看到老师这儿有什么好吃的,可以跟老师要,老师愿意和他们分享。这样,学生就会光明正大地提出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偷偷摸摸地吃。如果教师采用这种较隐蔽的手段、方法,给学生留足了面子,那么学生就会自觉调整行为。如果教师能更多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我们来看王老师提出的赔款事件。王老师为了“狠狠地”教育学生,制造了一出“200元丢失”事件,并让学生分摊赔偿,这种过火的“吓唬教育”实则是一种精神体罚。强加给学生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被冤枉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特别是对天真的学生,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对别人不再信任。教师的这种行为本来就是不道德的,学生又极易模仿教师的行为,这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坚持正面的教育。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整人格,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而不是教导人们无条件地遵从某种固定的外在准则。支撑道德教育事业的应当是这样一种信念: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而不是人为了道德而产生。从这种信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是第一位的,道德是为了建立完整人格。自信、自尊是人的珍贵品质,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强化这种行为而不是损害它。
案例中,王老师的教育方法顾此失彼,为了道德而道德,忽视了学生的自尊,以这种不道德的方式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王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未考虑到家长的反应。家长很难理解王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这对孩子、对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打击。王老师应向家长和学生道歉,并以此为鉴。
通过偷糖风波,我们来看看学校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我们不仅要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分析时代特征以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一般来说,青少年好动好奇,思想单纯,自尊心强,可塑性大,保守思想少,接受新事物快;另一方面,他们思想不成熟,分析判断能力较差。这些特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积极方面来讲,青少年是容易接受教育的;从消极方面来说,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蚀,因此更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直接践行者,教师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一问题已被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所认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实施德育、进行管理的主动者和施动者,每个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领导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要使教师树立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观念,要遵循德育规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德育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学校领导和教师遵循德育规律进行德育,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培养他们对人、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只有认识逐步加深,才能形成道德观念,才能转化为道德信念。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态度。当学生对某个道德问题产生强烈情感时,就会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力量,推动学生去追求或舍弃。因此,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时,要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教育学生用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约束自己的言行。要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严格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要提高学生的认识,鼓励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结合起来,讲究正确的教育方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领导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挑选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有了组织保证。
(来源:程凤春 主编:《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