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湾一中校长李远才:德育改变了“县中”
县中,不仅承载着学生和家长的希望,还要承受领导高度关注的目光,因为升学率如何关系到领导的政绩,这往往也是衡量当地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在很多人眼里,作为一个县里的高级中学,高考升学似乎是唯一的主题。而新疆沙湾县第一中学校长李远才并没有因此陷入高考升学的压力泥潭,而是另辟蹊径,把德育真正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德育,改变了这所“县中”
爱心屋为贫困生免费提供学习、生活用品。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这是很多学校德育工作遭遇的尴尬处境。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第一中学校长李远才眼中,德育远比高考升学率重要得多。作为校长,李远才亲自抓德育,而且一抓就是6年。德育,就这样把一所普普通通的县高级中学改变了。
坚持德育立校
8年前,沙湾县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学生人数猛增,大量农牧区初中毕业生进入沙湾一中学习,最多时,农牧民子女占到了学生总数的80%。进入学校的学生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生源质量没办法和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学校相比。那个时候,高考升学还是学校的唯一目标。学校采取了很多办法,给教师和学生加压,定学习成绩目标,下高考升学率指标,等等。结果事与愿违,不爱学习的学生更不爱学习了,原本对学习还有些兴趣的学生因压力大增,也厌学了。
李远才在2002年走马上任,担任校长。面对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他专门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底子薄,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都比较差。底子薄并不让李远才担心,可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又不懂得自律,才是他最担心的。
李远才开始反思,高中教育难道只有高考升学一个目标吗?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不求学生走多高,但求学生走多远。”这个观点一提出,就有人站出来反对,说高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升学,一旦升学率下降,学校的生存可能都会遇到危机。
然而,李远才却不这样认为,他告诉教师们:“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决定一个学生未来能走多远。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而不仅仅是高考升学这么简单。”作为校长,李远才坚定地提出,要依靠德育立校,而不是靠应试教育立校。“我坚信,德育工作能够把一所落后的学校变成名校。”
学校要求全校教师转变观念,淡化高考升学这个目标,转而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自律意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此,学校取消了实行多年的高考升学率指标,对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也作了调整。没有了升学指标,教师们却有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考核内容调整后,即便升学率再高,如果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没有好成绩,这个教师也是不能评优的。”高一年级组主任骆辉萍对记者说,“对我们学校的老师来说,德育首位是丝毫不能含糊的。”
作为校长,李远才亲自抓德育工作,大家私底下称他为“德育校长”。学校为每个年级专门设立了一个德育办公室,配备一名德育主任,四名副主任。除了班主任之外,学校给每个班配备一名辅导员,建立起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队伍,形成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学校把课堂作为德育主渠道,狠抓思品课的教育质量。同时,结合营造良好德育环境和开展丰富多彩德育活动这两个方面,横向纵向实现了多条“渠道”一起通向德育目标的德育工作“路线图”,做到了德育工作月月有活动、周周有主题。
把校园建成德育大课堂
德育,说起来是比较空泛的,怎样才能找到“抓手”呢?李远才十分看重对德育环境的营造,他认为,只有一流的文化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他说,要让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把校园打造成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美丽的、弥漫着书香气息的校园里学习、生活。
2004年,学校投资在校园里建起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内容分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篇、理想信念篇、道德文明篇、榜样丰碑篇、为人处事篇、法制教育篇、心理健康篇,感恩教育篇等,76块宣传橱窗,图文并茂,贴近生活,时刻对学生进行最为直观的教育。此外,学校还建起了校园电视台。每次李远才发现校园里出现好的德育题材,他就会组织有关人员去拍摄,制作成节目给学生观看。
在教室里,在走廊上,在学校的角角落落,德育的方方面面以各种形式扑入学生的视野和耳朵。
高三(9)班的吕晓曼对记者说,她和同学们最爱去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了,只要一有时间,大家都愿意去看看,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成长很有帮助。“展示的内容经常更换,紧跟时代,合我们的胃口,很喜欢。”吕晓曼说:“这些宣传橱窗潜移默化地对我们施加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接受到了教育。在校园里生活了3年,现在回过头来看,德育基地对我的影响是深刻而有效的,自己被改变了不少。”
采访中,记者看到,不仅校园充满书香气息,在学生餐厅、各个活动场所,也布置得十分典雅考究,艺术文化氛围分外浓厚。在餐厅的墙壁上,装点着一幅幅书法作品,既有名人名言,也有教育学生如何养成节约习惯的标语;还有陶冶性情的美丽风景图画……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就餐,学生们不仅心情愉悦,而且受此影响,乱扔乱丢和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也改变了。“好的环境能让学生自觉去维护,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糟糕的环境只会让学生的行为变得更加糟糕,把好的习惯抛到一边。”
李远才说:“这几年,学校用于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资金达到300多万元,尽管投入大,但十分值得。”
德育走廊让学生流连忘返。
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
在沙湾一中的德育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一摞摞特殊的账本,这不是一般的账本,而是全校学生算的一笔笔“感恩账”。
几年来,沙湾一中每年都将9月定为感恩教育月,在学生中开展“算一笔感恩账”的活动,通过算感恩账,让每位学生将自己成长所需的费用与父母的收入作比较,来体会父母的不容易,感受父母为培养自己付出的辛劳,从而坚定学生的学习决心,激发学习斗志,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李远才告诉记者,不少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是内心缺乏推动他们努力前进的力量,一些学生和父母的关系紧张,还有的学生存在怨恨父母的情绪;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责任感,花钱大手大脚,虚度美好光阴。这些不良表现,都是因为他们缺乏感恩造成的,学校开展“算一笔感恩账”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力量。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高二(25)班学生赵广庆谈到自己在“算一笔感恩账”活动中的感受时这样对记者说:“我计算的结果是,从初中到大学毕业,总共要花费10万元,而我父母的年收入只有15000元,他们供我上学真的太不容易了。”赵广庆说,“算了感恩账之后,父母在我心目中变得很伟大,很了不起。他们那么辛苦,我要尊重他们,爱他们,努力学习,报答他们。”
同赵广庆一样,通过“算一笔感恩账”活动,许多学生开始反思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有的觉得对不起父母,给父母写去了道歉信、感谢信;有的学生学会了定时给父母打电话问候;有的一回到家就主动帮父母干家务;还有的学生主动为辛苦一天的父母端洗脚水,关心父母的健康,等等。学生们的变化让家长们十分欣喜,他们不知道过去不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一下子变得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关心父母了。有的家长给学校打来电话,感激之情说不尽。宏志班班主任郑雪梅说,最大的变化还是体现在学习上。懂得感恩后,很多过去不知道努力的学生都知道努力学习了,一下子变了个人似的,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前进。
李远才说,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感恩应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决不是简单地知道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用学生们自己的话说,“算一笔感恩账”的活动看似一个不大的活动,却让他们学到很多,懂得了很多很多……
校本德育贴近实际
对沙湾一中的每个学生来说,朱晶晶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的事迹感动并激励着每个学生。
朱晶晶是沙湾一中的一名学生,家庭困难,母亲生病长期瘫痪在床。虽身处困境,但她一直坚强地面对人生。她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便忙着给母亲做饭、喂药,之后急匆匆赶往学校;中午放学后她又一路小跑回家做饭,给母亲喂饭;晚上回到家干完家务给母亲按摩后再学习,忙得像个陀螺。尽管她过早地承受了同龄孩子本不该承担的重负,但她对生活的态度却十分积极,总是那样从容、平静。课间还能为同学解答问题,在操场上忘情地与同学嬉戏,从没因为家里的事迟到或请过假。
朱晶晶的坚强和孝心感染了沙湾一中的每一个人。李远才认为,这名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是学校的一份精神财富,是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们自强不息的一个好教材。于是,在她同意的情况下,学校电视台以《朱晶晶的一天》为题拍摄一个专题片,作为学校的德育校本教材。当专题片在学校播出后,打动了众多同学。一位学生给学校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懂事、踏实的孩子,但我看了朱晶晶的事迹后,我懂得了感恩,我再不会恣意浪费父母用血汗挣来的钱,不会再找各种理由欺骗父母了。”
如今,每到新学期开学,沙湾一中都要为新生和学生家长播放这部专题片,每每都能引起强烈反响。朱晶晶的经历成为了学校的精神财富。
类似这样的校本德育教材,沙湾一中还制作了很多。涉及做人、求知、道德、法律知识、传统美德等方面的专题片多达到100余部,供教师在德育课上选用。学校还把这些片子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自主观看。
沙湾一中还专门编写了两本德育教材,一本是《讲给学生的故事》,另一本是《家校德育手册》。《讲给学生的故事》包括理想篇、意志篇、做人篇、养成教育篇、爱国篇等,共100个故事,每个故事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家校德育手册》是指导家长怎样和学校一起开展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通俗读物,浅显易懂,十分实用,成为许多家长的家教指南。
关心、帮助贫困生,是沙湾一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李远才认为,关爱贫困生,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德育才有扎实基础。
在沙湾一中,有一个特殊的教室,名叫“爱心屋”,为贫困生提供必需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走进“爱心屋”,记者看到这里长长的衣架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衣服,货架上有上百双样式各异的鞋,还有根据科目归了类的参考书、作业本、墨水,以及牙膏毛巾等学习和生活用品,墙上的一块板子上记录着社会各界的捐款数目。
沙湾一中有近80%的学生来自农牧区,贫困生很多。李远才说,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十分难做,有的学生存在自卑,自闭、偏激、固执等心理问题,还有的内心有疙瘩,难以解开。要提高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就是要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阳光起来。每年学校都要在新入学的学生中进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同时,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有针对性地辅以心理帮助,加强教育和引导,效果十分显著。
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学校
“如果没有这3年在沙湾一中的生活,我是没有机会考上北京大学的。我庆幸自己在沙湾一中遇到了悉心关心学生思想道德的校长和良师益友,让我无忧无虑地完成了高中学业。3年高中生活,我从稚嫩走向成熟、自信,沙湾一中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张北大录取通知书,她更教会了我做人。”这是已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哈萨克族学生哈依古丽写给学校的一封信的片断。像这样的感谢信,这几年学校收到的有2000多封。
李远才十分看重这些信,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他说,这是学校6年来坚持德育首位,始终抓德育不放松取得的成果。如今,沙湾一中的每个学生都知道并牢记着这样一句话:先做人,后做学问。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学会做人,其他一切都没有了根基。
6年来,学校经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社区和群众写来的表扬信,一看内容才知道,是学生在休息日自发去社区参加了义务劳动或做好事。由于学生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社区只知道是沙湾一中的学生,所以把感谢信写给学校了。
潘涛在沙湾一中当了十几年班主任,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来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后对比,学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素质提高明显,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性也分外高涨,自律意识也很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虽然大部分学生来自农牧区,但3年下来,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有些人最初所担心的把德育放在首位,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导致高考升学率下降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让李远才倍感欣慰的是,过去成绩好的学生动不动就被外地学校“挖走”的现象消失了,学生不仅留住了,很多外地学生还慕名前来求学。6年来,沙湾一中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不仅高考上线率没有下降,反而不断上升。更为可喜的是,作为全疆规模最大的高级中学,6年来在沙湾一中学生中没有发生过一起违法犯罪案件,得到社会广泛称赞和好评。
作为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沙湾一中成为许多家长追逐的对象。家长们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到这里来学习,不是因为高考升学率,而是看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即将结束采访时,李远才感慨地告诉记者,是德育改变了沙湾一中,是德育造就了沙湾一中,相信未来也会是德育让沙湾一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3日 作者:蒋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