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国家督学陈显青: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 2014/07/16      浏览次数: 49  


 

 国家督学陈显青: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努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这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少,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一、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关键在于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

  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税费改革之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中央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国务院明确规定,“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县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和检查。”遗憾的是,在有些地方中央这些明确的规定远没有落实。

  我认为建立“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建立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而教育经费要真正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关键在于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应当说目前在一些地区,县级财政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有限的经费一要保工资,二要保发展。要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在年底或年初安排县级财政预算时,就应当将教育经费全额纳入,确保教师工资、学校危房改造、公用经费和教育发展的必需资金。当然有限的财政经费要办的事情太多,这里就有一个优先保什么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而目前在一些地区却是在让教育“忍耐”一下,有的地方甚至连义务教育学校可怜的一点杂费收入,也平调去给教师发工资,教育事业的发展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在有些教育经费无法保证的地区,县城却在搞修大广场、建新办公楼等大工程,美其名曰改善投资环境,结果是县城日新月异,乡村学校旧貌依然。投资环境当然需要改善,但首先应改善的是教育这一软环境,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努力提高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就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当然,急功近利者是不会认识到这一点的。有些同志还会说,这些钱都是通过市场运作解决的,大广场、办公楼等同教育一样都是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果真是市场运作的钱,为什么不能给乡村学校运作一批资金来解决困难呢?看来关键还是领导的认识问题。各级领导切不可像小平同志所批评的那样 ,“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要落实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对财政困难的县,中央、省和地(市)都应切实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今年初,中央财政已决定拿出300个亿的资金,扶持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为各级政府做出了榜样。省政府应坚决按国务院的规定,“切实均衡本行政区域内各县财力,逐县核定并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各地(市)亦应如此 ,以“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有中央、省和地(市)政府转移支付做为重要补充,即使财政困难县,只要领导真正重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为确保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落实,必须加大督查的力度。督查中省和地(市)政府应抓住“经费全额纳入预算”这一关键,要查义务教育经费是否真正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了,是否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专题报告了,查教师工资是否按时、按统一标准足额发放了,查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是否按标准拨付到位了,查财政经费不足的县上级转移支付的经费有多少用于教育了 ,查义务教育学校的杂费收入是否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了。

  为保证督查的落实,各地还应建立义务教育情况定期通报 、“普九”定期复查等制度,在对县级主要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中,应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的情况)做为考核其抓教育情况的重点。目前全国尊师重教的氛围很浓,没有干部会承认自己不重视教育,但实际上“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远没有落实,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仍没有真正解决……切实加强督查,定期公布,在考核中动真格的,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优先发展的事业。

  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从村级小学抓起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保证,也是教育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没有全民族素质的真正提高。

  要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教育就必须实现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当前有些农村地区的领导同志热衷于创办全国示范性高中,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几亿的资金用来建一所普高 (在义务教育学校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这样做确有搞“形象工程 ”之嫌)。发展高中,当然是必要的,但当前农村教育最需要加强的仍是九年义务教育,最薄弱的是村级小学(包括乡镇一般初中)。因此,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抓村级小学的发展,村级小学办好了,整个农村教育才会有好的基础,才会大有希望。

  目前,不仅我国的西部,就是东、中部一些地区的村级小学在普九之后,也有不少一直是在维持低水平的运转,“ 黑屋子、土台子”是没有了,“民办”教师也转正了,但办学经费不少仍很困难,校舍不少仍是陈旧的,图书仪器( 尤其是现代化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我在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督导时,就看到该县小学四年级开始学外语,而有些村小不要说语音室,就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在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体育设施基本没有,上体育课时,老师只好跟学生做“老鹰抓小鸡”和“丢手绢”等传统游戏。最为严重的是,村小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且多为民转公的教师。 据在一个县级市的农村调查,全市2172名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1岁,其中45岁以上的1036人,约占47%5060岁的为423人,占19.4%30岁以下的315人,仅占14.5%,个别村小,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几乎没有。这些村小教师中不少人,不仅学历层次低,而且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也较弱,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确实难以胜任教学任务,这就严重制约着村小的发展。 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最差,且最容易被人忽视,而村级小学学生数量却占了农村小学生数的60%左右,因此不下大力气,抓好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整个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无法保证,也就谈不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何加强村小建设呢?

  1、认真抓好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目前在一些地区,村级小学布点过多,规模太小 (随着学龄儿童的减少,这一现象将更突出),影响着村小的发展,教师基本是一人教一个班所有课程,难以开展教学研究, 也不利于教师本身水平的提高。因此,认真制定切合实际的标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确保学校和班级都有一定的规模 ,是优化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农民克服狭隘的“乡土意识”,同时要将撤并后保留的学校切实办好,以争取农民的支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除山区和偏远地区仍可保留适当的教学点外,还可考虑建寄宿学校,对特殊地方采取特殊办法,如青岛胶南市将沿海小岛上的三个村小全部撤销,百余名学生“上岸 ”去附近的学校寄读,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2、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改善村小的办学条件。村级小学是农村教育的最基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了便于操作,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现村级小学标准化的具体条件,引导县、乡、村和学校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提高学校的水平。切合实际的目标,能激励和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办学的积极性。

  江苏省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中,就不断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2003年他们在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后,提出“三新一亮”工程,即农村中小学教室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灯光亮,一年多来,农村学校特别是苏北农村学校“三破一暗”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反映强烈,拍手称好。今年江苏又提出将用两年时间,实现全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六有”的目标,即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可以相信,两项工程的完成,必将使江苏省的农村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迈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当然应当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也可发动社会各界,多方筹措。大的建设项目在政府投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闲置校产置换、引进社会资金等办法,而小的项目,如更新桌凳、添置图书及一般仪器,可以争取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发动社会捐款、捐物,城市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一个单位对口支援一个或几个村小的办法,资金数额不大,有能力的做点贡献就可解决问题。

  3、为村级小学补充新鲜“血液”。村小教师的水平亟待提高,是制约村小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村小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要加快村小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当增加村小教师的编制,同时采取提前有条件退养等办法,合理分流部分不称职教师,以使新毕业的师范生能及时补充到学校(目前,部分地区由于不称职教师分流不出去,以致新毕业的师范生分不下来,不仅影响村小师资更新,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的积极性,影响到师范院校招生的质量,搞不好将造成恶性循环)。为解决农村缺乏人才的现状,许多地方正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应当将为村小配备教师也列为计划的内容 。试行城区学校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到农村支教一年的制度 ,实行城乡学校定期互换教师的制度,以使城市教师了解农村,农村教师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4、加大村小教师培训的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村小教师的培训,拨出专款予以保证。 应针对村小相对封闭,发展相对滞后,教师观念相对陈旧,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现实,制定培训计划,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积极性,搞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县教研室要加强统一指导和管理,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如骨干教师可定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集中到城 区(包括地市)参观、考察、听讲座,一般教师可就近参加各种专题培训 ;组织城乡学校挂钩联系,城乡教师互相听课学习,定期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城市优秀教师到村小巡回讲学,送教下乡。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中心小学的作用,带动村小搞好教学研究活动。由于多数村小的教师较少,可由中心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定期集体备课 ,还可采用在县域范围内分片(几个乡镇为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 ,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

  三、农村普及高中段教育的难点在发展职教

  去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今后五年,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要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地区的农村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这是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素质,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农村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普及高中段教育,除要解决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和师资等条件外,难点在于克服新的“读书无用”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当前农村普及高中段教育的困难不小,有些地区的领导同志对此缺乏全面的认识,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误认为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觉得只要扩大普高招生规模,大多数学生的上学问题就解决了。在高中段教育普及率只有30 40%时,单纯发展普高,招生不会有大问题 ,而当普及率到60 70%或更高时,问题就会明显暴露出来,高中阶段教育的自愿入学者要达到85%以上就很不容易。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当前社会上,一方面不少人在片面追求所谓“高学历”,挤“高考”的独木桥,而另一方面新的“读书无用”论也正在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在农村,一部分人受狭隘的小农意识的影响,急功近利,觉得孩子升大学无望(尽管经过自1999年以来大学连续几年的扩招,但到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只有17%,像我们青岛这样的城市也只有22%),不如早回家挣钱,不想让孩子上高中。尽管“义务教育法”已公布18年了,但到2003年全国初中的毛入学率也只有92.7%(农村显然要比这低好多个百分点),而且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尚且如此,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困难肯定要多得多。 因为有些初中毕业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厌学,在“义务教育法”的压力下,好不容易读完九年,他们根本就不想再继续升学。因此,要使这部分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提供必要的学位,而且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愿到职业学校学习,这样做不仅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律,也符和人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 具体说来,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消除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要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提高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发展一产要靠科学技术,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也要靠科学技术。因此,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即使不能升大学,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了就业的技能,不仅对家庭和个人有益,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广大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如果他们的子女通过学习职业教育,掌握了回乡务农致富的新技术,或有更多的能够转移到二、三产业工作,他们是会乐意送孩子去读职业学校的 。 

  同时要严格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坚持“不经培训,不能上岗 ”的制度,企业招收工人都应首先招收经过职业学校培训的学生,促使家长和学生提高接受职业教育的自觉性。

  第三,要加大对高中阶段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由于高中教育已属非义务教育,一些贫困生的家庭难以承受较高的学杂费、住校生活费及各种书籍资料费等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帮扶力度,使贫困生能克服高中阶段学习的经济困难,努力完成学业。职业学校还可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举办半工半读的工学班,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有收入,以解决生活的困难。

  第四,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这是职业学校增强吸引力的关键。

  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继续为科技兴农服务的同时,当前要特别关注农村新增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抓住城市二、三产业(特别是技能型、服务型企业)劳动力不足,企业苦于招收农民工缺乏培训的机遇,广泛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力度,实施“订单教育”,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使企业找到经过培训的好工人,而农村学生则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 。职业学校办学紧密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自己的产品(毕业生)“ 适销对路 ”,学校才能有生命力。职业学校还应创造条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对不适应岗位需要或因企业破产而下岗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帮助他们再就业,这不仅能提高学校的声誉,而且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青岛胶南市的有些职业学校这样做了,就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可信度。

  职业学校还要针对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欠缺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加强思想工作,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差异教育,针对他们的实际,引导他们在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上下工夫。文化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在初中厌学,到职高学技能并不一定没兴趣。只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在实践动手上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同样能够专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这些学生毕业后同样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大有作为。

    努力办好职业学校,使那些不想上普高或不适于上普高的学生都愿意到职业学校学习,并能学到做人谋生真本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在社会上形成“初中毕业后合理分流,上普高,上职高,各得其所,都有前途”的良好氛围 ,这样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才能够真正在农村得到落实。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09年02月04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