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试行教学过程管理措施一定要事先公示吗?

发布日期: 2014/07/22      浏览次数: 48  


 

 试行教学过程管理措施一定要事先公示吗?

经常有教师向校长抱怨,其任教的班级班风不好,上课时学生听课状态很差,睡觉、干其他事情的都有,提醒他们也不听;而当校长通过学生处分管主任和相应班主任沟通时,班主任却往往也有一肚子委屈,说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只管自己在台上讲,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在听,甚至在有的教师的课上,出现学生泡方便面的情况,方便面的气味那么浓,教师总不至于闻不到吧?

开始时,校长只是把这类问题作为个案来处理。但同一问题出现了多次,校长明显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作为共性问题予以解决。

显然,班级的上课状况既与班风有关,也与任课教师有关。这里遇到的是一个老问题:在本应共同努力解决的交叉环节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却在互踢皮球,都摆出防御性架势,准备将球踢给对方,以维持自己良好的能力评价。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学校从调查入手,从两方面开展了调查。

—是在任课教师中进行调查。发现:上课不管学生的现象确实在一部分教师中存在。至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认为上课时不在状态的人是少数,管多了浪费大家的时间,得不偿失;而且有些学生管了也白管。

(2)部分教师在学生中缺乏威信.管了,学生也不买账,久而久之也就不愿去管了。

 (3)教师本身在历次教学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比较低,担心上课管得太多,会失去更多的选票。

(4)有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种习惯,一开始讲课,就会进入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根本就想不到去关注学生是否在听、是否在学。

二是学生调查。发现:有些班级的学习氛围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看菜吃饭”的现象确实存在;甚至有个别同学把某些教师的课当成了“课间休息”。

根据调查结果,校长组织教学处和学生处商讨解决办法。最后大家认为,应该从加强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人手;同时、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明白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教师会议上,校长从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强调了教师上课应该关注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再三强调,今后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方面,也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上课认真听讲,不是个人的事情,是《中学生守则》赋予白己的义务。紧接着,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专题,在全校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在教研组和学校层面分别开设了多堂研究课,并进行了广泛的研讨。通过研讨,在观念、策略、方法三个层面上达成了共识,形成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并在全校推广。

几周过去了,再次调查,发现情况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校长陷入了沉思……

在和几位中层干部交流时,大家觉得这可能也是正常的。因为开始时的调查反映出,课堂状况的问题,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既包含了教师的观念、态度和习惯,也包含了学生的态度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这一切,靠一两次会议的动员和说教,收效是不会很大的,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校正才有可能出现好的效果。

问题是,我们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平台,以什么为抓手进行校正呢?又如何增大校正的频率、缩短校正的时间呢?

商量决定,开展一次“教学状况巡视督促”活动。具体做法是:

将中层干部和校级干部分成若干组,在活动的起始阶段,保证每天上午和下午有一个组次到教学楼巡视—次,并对“整体印象”最好和最差的班级进行记录。在次日的学校大显示屏上进行公布。明确规定三条:大屏幕上只公布班级、节次、整体印象最佳(或整体印象最差),而不公布当时上课的学科;整体印象的好差,只作情况反馈之用,不与班级评优、教师考核挂钩;观察—段时间,若情况好转,则逐渐减少巡视的密度,直至取消巡视。

方案确定之后,第二天即开始了行动。

“巡视活动”进行了两周之后,效果开始出现;两个月之后,情况有了显

著改善,“整体印象”最佳和最差班级已很难判断。最后,课堂状况不佳的情况,基本上就只出现在了几位固定的任课教师的课上了。

在实施“巡视督促”活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对巡视活动的质疑,特则是在巡视活动的后期,评价不佳的情况集中到了几位老师身上之后。

质疑主要集市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干部巡视,妨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公布出最差状况,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其三,班级课堂状况的好差,最主要是自己的学科不受学生重视造成的(调查显示:上课状况和学科没有太大区别,这也出乎干部们的意料)

但不管怎么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巡视督促,课堂的表现状况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整体来说,教师也没有太强烈的反应;对巡视活动持肯定态度的教师明显劣于持否定态度的教师,特别是—些对课堂把握较好的教师,对巡视活动尤其表示欢迎;巡视活动改善了课堂状况这一结果,反过来也促使更多的教师认同了巡视活动合理的一面。

受到该案例的启发,学校决定将课堂状况“及时反馈”制度化,用“学习委员日记”取代活动式的巡视:内学习委员,将每节课的班级状况、课上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登记,每周五将“学习委员日记本”交由教学处阅处。规定:“学习委员日记”内容,只作为情况反馈之用,不作为教师和班级评价的依据。

与实施巡视活动不同的是,在实施“学习委员日记”前,通过班主任会议和教研组长会议,广泛征求了教师的意见。意想不到的是,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此强烈反对,甚至上升到“不尊重教师”、”不信任教师”的高度进行指责。

对教师个体来说,相比于巡视活动,“学习委员日记”要平和得多,为何反而会招来这么大的反对意见呢?校长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问题与思考

1.你认为该校的“学习委员日记”制度,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再一次遭到教师的强烈反对吗?

2.在征求意见阶段,教师反对实施“学习委员日记”制度,反映出教师怎样的担心?

3.作为教学过程管理手段的“干部巡视活动”和“学习委员日记”制度,其可取之处在哪里?弊端是什么?

4.你认为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实施是否一定要事先公布?

案例教学参考

案例中实施的“干部巡视活动”和“学习委员日记”制度,都属于教学过程管理措施。这样一类状况调查类的过程管理措施,实施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方案的不足,因此.又属于工作性调查。由于调查往往是抽样性的,因此调查结果往往不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依据。

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在未向教师广泛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先试行既定的教学管理措施,让教师在试行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接受这些措施,并在试行过程中及时修正措施,可以避免出现教师在实施前的过度反应,使管理措施的实施更加顺利。案例告诉我们,该模式在一些不涉及教师考核等切身利益的管理措施的实施中,应该具合一定的可借鉴性。

一些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无法解决的教学管理问题,其根源还在于职责界限不明,管理的难度往往存在于职责的重叠面上。职责的重叠,让当事者具有了不作为的空间。

  采用即时性的反馈校正,对于改变师生的不良习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观念的建立,实践比说教要有效得多。

(来源:周俊 《学校管理案例教程》)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