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诉电话
我接到一个家长打来的举报电话。那位家长在电话中反映我校的一位数学教师在自己家中给学生做有偿家教,暗示班级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几位学生必须参加,家长不乐意,但又不敢有所表示。
电话里反映的这位教师平时工作认真,教学业务较强,深受学生喜爱,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怎么会有家长投诉他呢?
搁下电话,我即找该教师了解情况。这位教师承认自己确实在家中给学生做家教,但那是因这些家长的一再要求,实在是碍于家长的情面,无法推托才勉强答应的,只是收取了一些资料费。
虽然两者反映的情况有所出入,但在本班学生中进行“有偿家教”是事实,不管收取的费用究竟是多是少,不管家长究竟是自愿还是迫于无奈。因此,我当即召集班子会议,讨论决定对该教师作出如下处理:(1)立即停止有偿家教服务,清退学生家长所交的一切费用。(2)马出书面检查,全校教师会上批评。
隔了几天,我又接到了该教师班里另一位学生家长打来的“投诉电话”,不过这次是投诉我的。这位家长在电话中气愤地质问我:“你这个校长别的事情不好去管管吗,干吗要来管这个事?”原来,这位教师把钱退还给了家长,并向家长说明不再给学生做家教了,这位家长就急了。他向我反映,他的孩子原来学习成绩不理想,作为家长的他为此伤透了脑筋,先后为孩子请过几个家教老师,但效果都不理想。这位任课教师教学业务精湛,孩子很喜欢她,于是他就想到了把孩子送到老师家里去学习,这样还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教师在这过程中付出了劳动,家长给予一定的回报也是合情合理的。他的孩子在这位老师的额外教育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家长十分满意。如今,校长不允许这样做,当然受到家长的指责。听完电话后,我耐心地向他解释:“教好班级中的每位学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不得在本班学生中做有偿家教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师德规范要求。”这位家长听了我的解释,仍然不满意,他觉得做不做家教是教师自己的事,要不要做家教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事,无论如何都用不着学校从中掺和。因此,无论我怎样进行解释,这位家长还是一再地问我:这样做的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孩子喜欢,家长乐意,为什么就不允许。放下电话,我的心中不是滋味,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
问题与思考
1.教师想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免不了要进行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是否一定要在家里进行?不在家里,那应利用什么时间进行呢?
2.教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进行个别辅导、这些都是额外的工作,是八小时外的工作,对于这样的工作该不该收取一定的报酬?
3.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很多,通过家教这种形式是否能让每位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较大提高。让每位家长满意?是否只有学习成绩好才算是教育收到效果了呢?
案例教学参考
人的差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其归宿也是人,这就不得不面对客观存在的差异。其实,承认差异并不难,困难的是确定什么才是对差异最恰当的教育方式,并且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去做。孔夫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教师应该也必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每位孩子都得到提高是我们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要勇于奉献,在当今经济社会时代,奉献这词显得尤为珍贵。
学生的差异无处不在,学生个体之间,元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研究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基础。同时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类的,这是教育存在的客观需求。为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教育者应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异的教育。只有当我们真正在自己心中形成差异教育的理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促进学生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教师要树立,而且要向我们的家长,向社会进行宣传。当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我们的家长真正正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正确的人才观时,家长就不会觉得学校在教师是否做家教这件事上是瞎掺和了。
(来源:周俊 《学校管理案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