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教师为何“不辞而别”
“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家法定的休假日,人们正抓紧时间自我休整、自我调节。此时,某热点名校校长却收到一条意外的短信:“校长,你好!‘五一’节后,我不来上班了,徐某。”
某热点名校,紧张的高考前夕,高三一位把关教师徐某突然不辞而别。因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该校校长在得知消息后,极力挽留未果,于是,赶紧调配人手,安排教学。虽然一切处理妥当,但波澜已起……
徐某是该校的外聘教师,来该校教书已经四年,由于教学能力强,教学质量高,深受老师、学生的欢迎,该校领导也很器重她,一直让她带毕业班,当骨干教师培养着。
无独有偶,三年前,该校也有一位外聘教师吴某来校不到一年,就“不辞而别”,而且“杳无音信”,吴某所带班级教学质量不高,家长、学校都较为揪心,多次与之商讨良策,结果却是“悄然离去”,弄得学校措手不及……
几年时间.该校外聘教师“明走”“暗走”共有十几位教师。另一方面,慕名要进该校的老师却趋之若鹜。如此这般,身居此名校的老师为何要离开,而且选择“不辞而别”?这给学校领导带来了困惑、也给学校同事带来了种种猜忌。
有人认为:徐某真不该“不辞而别”。起码事先该打个招呼,好让学校有个准备,有个安排,不该在如此关键的时候离开。
有人认为:徐某的做法,是“忘恩负义”的表现,似乎早有“预谋”。这样,既对不起学校,也对不起学生,是缺乏师德的表现,这种人还是早走的好。
有人认为:学校对徐某如此重视,她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她的贸然离去,实在是大错特错,可叹可惜。
还有一类人如此认为;
名校虽然名气大,但压力也大,社会、家长、学校对老师要求太高,教学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很多老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心存离开之意,吴某就是最好的证明。
徐策等人是外聘教师,关系始终办不过来,虽然学校很重用她,但总似水中浮萍,前途难以有保障。
学校没有出台关于外聘教师的保障制度,未能给他们买“三金”,在评职、评优方面未能一视同仁,致使他们一一“出走”。
学校同事议论纷纷,不一而足。学校领导为此事却伤透了脑筋。当得知消息后,校长立即召集“行政会”,商讨对策,干部们听了以后,也是感触颇多。
有的干部说:“只有给予徐某这样的外聘老师真正的关心,才能留住她们的心。”
有的干部说:“我们还要注意缓解老师们的工作压力。”
有的干部说:“学校管理还是有漏洞,让他们有机可乘.应该赶紧采取措施,以防此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校长说:”我过去对老师们,还是手太软,吴某的突然离去,我就想过要有一项硬措施,对这些外聘教师,除了签订合同,还需要交纳数量较大的定金,或说是违约金,以此加以控制。另外,这些教师参加区级及以上的各种比赛前,都必须签订几年不离开的‘保证书’。我们必须马上制订一套防止此类事情再发生的规章制度,在教工大会上宣布,希望全体教师引以为戒。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教师们的师德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危机教育。其实,我们这样的学校不愁没人来,今后,我们还要多预备一些教师,以备不时之需,对教学上不能称职的教师早点加以更换。”
……
一个月后,学校秩序井然,教师们兢兢业业,积极准备迎接高考。
两个月后,高考成绩揭晓.该校再创佳绩,一片喜气洋洋。
四个月后,教师节的第二天,两位外聘教师同时“不辞而别”。
教师节后一星期.一位在编教师辞职去考研究生。
……
问题与思考
1.该名校教师为何要“不辞而别”?
2.试分析该校校长的做法。
3.如果你是该校校长,你将如何对待外聘教师?
4.该如何缓解名校教师的压力?
案例教学参考
人才流动,进进出出,当今社会.可谓司空见惯,再正常不过。而学校教师,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如果流动过于频繁,就会给学校管理者带来困扰。案例所述,折射出了很多社会问题。
首先,社会外界对教师(特别是名校教师)的要求过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乎,“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头等大事,“学校”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学校”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社会知名度,一定要严守“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其结果是“教师”的精神压力与日俱增,昔日的“铁饭碗”一不小心,就将成为“泥饭碗”。这种生存压力,“在编”与“外聘”教师同样要面对;“外聘”教师尤烈。至于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除了学校的人文关怀、人文管理外,恐怕还要从“评价体系”(“高考”、“中考”)方面作根本的改变。这样,才能真正缓解教师的压力。
其次、该校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一所名校,必然有她为社会所认可的骄人的成绩,如教学质量等。而该校在对待“外聘”教师的管理上,却失之偏颇,一是没有—套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二是没有真正关心这些外聘教师,让他们有不安全感,于是他们选样了离开,而且是“不辞而别”,以示抗议。三是院校教职工的师德教育、情感教育未能落到实处。另外,校长的“刚性”管理是不可取的,“违约金”、“保证书”的做法也是不合法的,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一个成功的校长.有管理学校时,其个人魅力不该体现在“人治管理、法治管理、德治管理”方面,而应该体现友“人文管理”方面。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自身的完善。当社会在高呼“人文性”时,但愿它在学校不是一句空话,否则人心何以稳?
(来源:周俊 《学校管理案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