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心里永远的痛
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教师的发展也是刻不容缓的。C校长就有这样的困惑。
C校长星期一走进办公室,学校校医就递给他一张第七人民医院的诊断书,诊断书上写着“交际障碍性分裂症”。这张诊断书是该校参加工作才两年的青年教师B老师的。看着诊断书,C校长的心—阵绞痛……
还记得B老师毕业时来学校面试时的情景。学校要招一名语文教师,当时来应聘的应届毕业生有十一名,B是其中之一。通过看推荐材料、面试、试讲,B脱颖而出。B在大学时年年获一等奖学金,学习成绩优异,面试也可以。B的语文知识丰富,试讲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教案设计规范、有新意有理念,显然作为——名语文教师,B的基本功是扎实的。C校长满心欢喜,毫不犹豫地与B签下就业协议,感觉是找到了一棵好苗子,C校长还特地叮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对B好好培养,让她快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开学前,在学校教学设计比赛中,B获得了一等奖,在区新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又获得—等奖,C校长很高兴。
开学了,B开始上—她的第一堂课。上课前,C校长看了B的教案,发现教案设计有新意,特别是教材处理上别出心裁,C校长更是高兴。但因为有紧急会议,叫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去听课。副校长听了课后,对C校长说B的课学生反映平平,学生参与比较少,B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上似乎不到位。C校长叫副校长再关注一段时间,副校长又叮嘱语文组组长多关心B,多与B交流。
两个月后,C校长找来语文组长(B的见习期的指导老师),问B在组里的情况。语文组长反映,B喜欢独来独往,不太与组内老师说话,组内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组内评她的课,大家委婉地给她提意见,比如说她的课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与学生交流,教学语言怎样做到位,可她基本上不接受,总是埋怨学生,比较固执。C校长叫组长好好了解一下,以B能接受的方式与她交流,新教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C校长又找米B任课班级的班主任了解情况,问班上学生对B有什么反映。班主任反映说,学生说B的课他们不爱听,B说话让人听起来感觉很别扭,说话很伤人,他们要求换语文老师。C校长叫班主任多与学生说说B老帅的优点,帮B与学生多多沟通,帮助新教师健康成长。校长最后找来B,与她聊两个月来的工作、生活。发现B说的最多的字眼是学生基础太差,不能很好地配合她,她的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学生课堂纪律不好之类的话。C校长耐心地听B说,让她把两个月来的牢骚好好地发泄完。在充分肯定她扎实的功底和教学上的努力之后,C校长教她怎样与学生交流,怎样与学生互动。B听了点着头走了,C校长舒了一口气。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C校长始料不及的。B回到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说组内有人告她的状,所有的人都合起来整她,老是挑她的刺之类的话。第二天,去班级上课,一上讲台就把学生们大骂一顿,说他们自己像白痴—样,还说她不好。你不愿意学,我还不愿意教之类的话。学生们气愤填膺,当场集体与她吵起来,并用起哄的方式将她赶出了教室。学生联名写信,要求换语文老师,更有冲动的学生拨打了“12345”市长公开电话。校长室和政教处马上进行处理,协调B与学生的关系。与B沟通。问B自己的想法。B表示她也不愿意教现在的班级,这个班的学生太刁了,她教不了,能否给她一个老实一点程度好一点的班级。后来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学校校长室决定按她的要求给她换个班级,也以此来平息B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事情到此本应告—段落,可事情还是没结束。B老师来到新的班级,仍是老样子,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钻自己的牛角尖。学生按她的步骤做,她是个正常的人;不按她的教学步骤,她就发脾气,谩骂学生。很快新班级的学生也受不了,又联名写信要求换老师。这时,B连起码的责任心也没有,想来上课就上课。不想上课就让学生自修。教务主任多次与她沟通无效。她认为别人是别有用心,想整治她,旁人无法与她沟通。C校长与她沟通,在沟通时她很好,可转身她又是故态复萌。C校长痛心地感觉到B的心理已很不正常。至此,C校长不得不将此情况通知B的父母,并与B的父母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让他们带B去进行心理治疗。
于是就有了前面那张第七人民医院的“交际障碍性分裂症”的诊断书。
问题与反思
1.一个成绩优异的毕业生,为什么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水平?
2.自己的丰富的知识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教给学生?
3.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该如何培养?
4.在新形势下,如何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案例教学参考
在当前的形势下,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是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面临角色的转换,要适应新的岗位,而新的岗位要求又很高。这样,新教师的压力无疑会更大。因此,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学校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不要对新教师要求太高,应以规范性教学为主。C校长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B老师的身上也可以透视出大学教育问题。大学教育更多关注学生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而忽视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源:周俊 《学校管理案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