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编”风波
A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学,自开始实行“教师聘任制”以来,按照B教育局的统一布置,该校每年暑期前都要进行教师聘任工作。往年由于教育局的要求不是很细,学校为了稳定,再说“超编”人数也不多,学校就没有将“超编“教师流动出去。
今年的聘任工作又开始了,形势与往年大不相同,B教育局明确规定,教师编制与福利挂钩,学校有多少编制就按多少人发放福利,“超编”的教师要流动。如果学校要留下“超编”人员.那么福利由学校自行解决,教育局概不负责。
学校领导班子在会议室召开会议,商量如何落实今年的聘任工作。人事干部宣读了今年教育局下发的聘任工作相关文件后,算出学校“超编”两人。此时,领导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我们要借此东风,将那些表现不好的教师流动出去。”有的说:“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已经安排得很紧,如果再少两个老师,那大家岂不是比以前更忙了吗?”还有的说:“如果将超编人员留下来继续聘用的话,那他们的福利到哪儿开支呢?如果将所有福利平均分,肯定会影响教师的收入,大家会同意吗?”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领导班子最后达成共识: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让教师投票决定“超编”人员的去留问题。
全校教师大会开始了,校长说明今年聘任制与往年的不同之处,让老师们自己决定“超编”人员的去留。在此之前,老师们多多少少都听到过今年的聘任与往年不同了,因此校长讲完话后教师们有了心理准备,只是轻声地议论了几分钟,一张张选票发到老师手上,一个选项是将“超编”人员留在本校继续聘任,另一个选项是将所有“超编”人员流动。选票收上来后,当场唱票。结果是选择将所有“超编”人员流动的占59%。
按照大多数教师的意愿,学校开始考虑流动哪两位教师。领导班子成员又为这件事而忙碌,可是真要确定两个名额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相对较差的那些教师也有某些方面的长处,而且平时的考核也比较模糊,除了奖励部分外,另外的考核基上都是平均的。思前想后,为了慎重起见,决定先进行教职工民主测评,然后确定流动教师名单。
周前会议上,校长讲述了民主测评的目的,根据教师平时表现无记名投票选出两位表现较差的老师。校长建议从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关爱学生、合作能力、工作积极性、有无投诉等方面去考虑。半小时以后,结果出来了,票数最高的是C老师和D老师。C老师属于教学能力较弱,平时与同事关系不是很融洽。D老师工作责任心不是很强,学生家长经常投诉。
第二天,校领导找这两位教师谈话,告诉他们民主测评的结果,让他们早做准备,如果在学期结束前能调动,就不作流动处理。两位教师都说了自己的难处,还表示调到其他学校没有门路,也不想离开学校,希望领导能网开一面将他们留下来继续工作,以后他们保证努力工作。看到他们这样说,领导也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告诉他们:“离学期结束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如果你们能在这段时间好好工作,没有家长投诉,得到老师们的认可,我们可以重新考虑。”
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这两个月学校发生很多事情,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校内有一位教师工作调动离开了学校。这样一来,现在学校只超编一人了。可是问题又来了,C老师和D老师谁留谁走呢?领导班子就“超编”问题召开会议,大家发表自己的想法,首先一致肯定C老师和D老师这两个月工作很认真,也没有家长投诉。有的说:“C、D两位教师不管留哪一个,肯定有一人不服气,该怎样体现公平呢?”有的说:“他们进步很大,再说留下一个操作起来很困难,能不能考虑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他们都留下。”马上有教师说:“如果将他们都留下,那么该如何跟全体教师解释呢?”分管人事的领导说:“如果大家同意他们都留下的话,或许可采用高职低聘的方法来缓解矛盾。”
最后,学校决定让这两位教师留在学校高职低聘试用一年。历时两个月的“超编”风波,总算平息下来。
问题与思考
1.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如果您是校长,您该如何处理人员呢?
2.你如何看待“超编”教师的流动问题?
案例教学参考
教师流动制的目的是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促进教师努力工作。案例中的C老师和D老师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且也在努力改正,这就达到引入“流动制”的目的了。既然这样,学校何不给教师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记得有一篇课文是这样写的:“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这些字型的雁阵最前端是一只领头雁,它身体强壮,掌握着飞行方向,也承受最大的空气阻力。当它竭尽所能后,其他强壮的大雁会顶上去,如此轮换不息。如果有同伴因生病和疲劳掉队,雁群会派出一只健康的大雁陪伴它,等它康复后,一起飞回雁阵。雁阵就是这样一个分工协作、互相帮助的群体。这其实也是我们学校管理所要追求的境界,当教师有错误、有闲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双手帮助他,给予机会,计他尽伙恢复“健康”,与团队同行。
(来源:周俊 《学校管理案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