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青年教师该如何对待“沙龙”

发布日期: 2014/07/22      浏览次数: 53  


 

 青年教师该如何对待“沙龙”

20059月某个星期五下午的第三、四节课,X学校照例在行政楼的大报告厅举行全校教职工大会。听完校长把一些学校事情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完之后,大家纷纷准备离场回家度周末。这时,学校教科室Z主任宣布,接下来要开一个“青年教师沙龙”成立大会,工作五年以内的教师必须留下,35周岁以下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建议”留下,一起参加这个“沙龙”组织。宣布结束后,会场里一阵骚乱。最难作出决定的就是那些35周岁以下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留吧,担心到时候又要生出很多事情来;不留吧,又怕学期结束考核受影响。Y教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工作刚满五年,现在刚接手高三某班的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但他想,既然学校给青年教师这样一个促成长的平台,还是应该抓住机会,况且,要是不留下,还会被学校领导认为是不求上进。考虑再三,他决定留下了。一阵骚乱过后,会场又平静下来,沙龙成立大会在教科室Z主任的主持下正式启动,校长作了充分动员,指出“沙龙”对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Z主任同时还一再强调,该“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已成为本校一个市级立项课题,他相信,—年之后,该课题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大会还选出了一位“沙龙”秘书长和若干位负责具体工作的小秘书长。成立大会结束之后,Z主任还给青年教师们作了第一次专题讲座,活动直到傍晚610 才结束。

20065月的一个星期五的下午,Y老师在办公室接到一个内线电话,电活是他们学科组的小秘书长打来的,通知他晚上留下来参加“沙龙”活动。Y老师接到这个通知,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回顾这近一年来的几次“沙龙”活动,除了听专题报告之外,不再有其他活动。而且作报告的人不是教科室的Z主任,就是校内几位熟悉的高级教师,若要问他听这些报告收获了多少,他真很难问答。更让他为难的是,这个礼拜以来,几个晚上的时间他都泡在学校里了,周一周二晚上高三补课,周三晚上轮到值日,周四晚上约了班里一个学生谈心,好不容易想周五有空应该在家陪陪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现在却接到通加晚上又得留下,他心里一阵郁闷。

晚上的活动由秘书长主持,让大家谈谈参加“沙龙”的体会,轮到Y老师讲的时候.他鼓起勇气把心里的牢骚说了一通,没想到竟博得了一阵掌声。活动结束的时候,教科室的Z主任面露难色地说,老师们参加这样的沙龙确实很辛苦,但这个课题很快就要结题,如果到时交不出东西,恐怕很难有所交代。所以,希望青年老师们回去补好所有的听讲座记录,另外每个人上交两篇教育案例、一篇教学反思、一篇论文。最后,Z主任说为了更好地办好沙龙活动,让老师们填写一张关于沙龙活动的调查问卷。Y老师看着问卷,心想,高考很快来临,自己班级的事情还有一大堆,这一系列的作业该如何完成啊!这个青年沙龙是否真的让他成长了呢?问卷第一个问题“明年是否打算继续参加沙龙活动”,选“是”还是选“否”,他犹豫不定……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沙龙”精神?

2.你认为这样的“沙龙”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吗?

3.你如何看待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案例教学参考

“沙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注解:—是指有闲阶级的文人雅士清谈的场所;二是泛指文学、艺术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会。我想所谓“青年教师沙龙”的意思大概也就引申为“青年教师们以一种轻松休闲的方式聚在一起交流探讨,从而促进彼此成长”。按照这样的意图揣测,X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沙龙”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肯定的。目前很多学校青年教师的人数比例较高。所以,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也就成了学校发展建设的一个重点,一直以来,有关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有师徒结对、教师基本技能比赛、见习班主任制度、副班主任制度、“上好三节公开课”等诸多形式。“沙龙”作为一个创新载体,促成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是美好的。但任何一个活动都不能流于形式,否则,适得其反,徒劳无功。案例告诉我们,从这一年沙龙课题的尝试来看,其操作远没有跟上其理念。第—,所谓“沙龙”却只有讲座,形式上太单一,而且,讲座质量如果不高,也会影响到听者的情绪,听者情绪不好又影响讲者水平,如此恶性循环,对讲座双方来说都只是一种“浪费”,严重点讲甚至是“伤害”。第二,既然是以休闲、自由为宗旨的“沙龙”,就不该有多的“行政参与”行为。每次都是由学校出面召集的“沙龙”活动,青年教师只好“唯令是从”了。第三,沙龙活动不宜有太多任务性的东西(或作业)。这样很容易影响青年教师追求进步的积极性。第四,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硬件平台,每次活动都放在固定的报告厅,环境就缺乏自由休闲的氛围。如果,学校能够开辟一些类似茶吧、休闲吧之类的温馨场所,青年教师们可能还会自觉不自觉地聚在一起,实现彼此交流、同伴互导的目的。既然,学校对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已经倾入关注,就应该多考虑青年教师们的真正需求,进行一些必要的投入,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健康积极稳步地发展。

(来源:周俊 《学校管理案例教程》)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