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反思”是否多多益善
杭州市某中学的校领导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充分意识到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学初,学校教科室便组织申报一项由校长引领,有关“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
这—天下午,学校专门围绕该课题的申报召开了一次教工大会。会上,校长首先对该课题的申报背景、申报基础和前期淮备工作做了介绍,使这一研究对象面向学校全体教师的课题深入人心。其次,由教科室主任详细地阐述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即将开展的一系列新活动。之后,是一个专家的报告《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会后,分教研组落实。每位教师手上都发到一张纸,上面细致罗列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马上要操作的内容。数学组就纸上的内容议论纷纷。
有二十五午教龄的王老师径直走到教科室主任跟前,说:“请谅解,我们实在吃不消。”教科室主任顺着王老师的手所指的纸上一看,只见那点要求这样写着: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每篇字数在500字以上;教龄在五年以下的老师每节课后都要反思,并且必须在备课笔记后面写出300字以上教学反思的内容,一周结束后教研组长收齐交教导处检查,记录检查结果。
只见教科室主任不慌不忙地说:“不是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嘛,在教师中强调教学反思,既能及时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又能查漏补缺反省纠错、积累经验,何乐而不为呢?再辛苦再累也是为了老师自身发展得更快些呀。”
刚开始,老师们也能将教学反思及时地交给教研组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上交没刚开始那么及时了。教研组长催得苦恼了,每次检查前,要跑到老师跟前要教学反思。老师匆匆拿出—张白纸胡乱画几个字的出现了,匆匆找来几本杂志东抄西摘应付送上的出现了。教导处检查过程中发现内容雷同的也出现了。
陈老师是数学组—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很热爱教师工作,为人热情。课前虚心请教精心备课,课后耐心地辅导学生,偶有空闲还会和学生—起打打球。他与学生的关系相当融洽。自从开始了学校强调的300字教学反思后,每天花费很多的时间穷于应付,绞尽脑汁地进行教学反思,逐渐地少有时间花在备课上,花在辅导学生上。与学生也不知不觉地疏远了。到单元考试时,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陈老师当然很着急,他又反思,终于找到了原因:没有“熊”住学生,平时对他们太客气了!于是行动也跟上:脸上的微笑少了,教室里的训斥多了……
问题与思考
1.如此“反思”是否多多益善,是否—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反思是否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消极的、负面的反思根源是什么?
3.学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根植于注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师的个性需求?
案例教学参考
近几年,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管理者和教师在反思的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事实上,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无法用八小时来衡量,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源于急功近利,源于为反思而反思,数量过多门槛过高,在教师工作生活中,反思作为外在的压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过重的工作负荷。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此超负荷的教研任务,不得不出现自欺现象。即使每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东西,像陈老师这样在教学上刚刚起步的年轻老师又能每天反思出什么,重视反思没错,但减少书面反思的数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减少数量要求会使反思有了可行性——“跳一跳能够着了”,有意识的反思才会让教育生活从“机械的重复”走向了“螺旋式的上升”。
(来源:周俊 《学校管理案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