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校本培训能走多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师生对话和相互交往,正日益被看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教学资源。“学生对我的话题没有反应和兴趣,怎么办?”“面对厌学的学生,如何促成他投人到学习状态?”“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往,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会‘目无尊长’,怎么办?”“和学生交往中,学生保持沉默或态度冷漠,怎么办?”……L区某初中教师感到,各种各样的师生沟通问题成为推进新课改的阻力,许多教师感到很迷茫。在发现这一问题后,某初中S校长会同学校教科室、心理辅导站研究对策,决定由学校心理辅导站组织外展体验式校本培训——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
在以往的台上专家讲、台下教师记的“讲座式”培训不同,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主要通过活动让老师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专业成长。在一间教室里,在学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组织下,教师们正在尝试各种游戏:轻柔体操、绳索游戏、拼图游戏……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在工作中被“我热切希望学生认真学习,可一些学生并不领情,有时还埋怨老师管得太多”的问题所闲扰。在轻柔体操的游戏中,在指导老师动作示范下,其他老师都能跟着示范做着相同的体操动作,但是由于这位老师身体条件的因素,不能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游戏结束后,在讨论交流中,这位老师深有感触地反思自己:“自己在学生管理中,往往用统一的学习成绩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学生,没有考虑到一些学生的特殊状况和特殊需求。如果多考虑学生的需求,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
在绳索游戏中,五位名师被蒙上眼睛,然后拉着绳索按要求做出各种图形。台下教师热情地做着指导,游戏教师在摸索中,以及在台下教师的指点下,按要求变换出各种形状。一位年轻老师在游戏后的体验感悟中说道:“台下热切的关注和赞扬,使他能够心情舒畅地做好这个游戏,根本没有为眼睛看不见而担忧。结合到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应该用‘我好一—你也好’的生活态度,提倡‘欣赏教育’。“而另一位新教师则谈道:“当被蒙上眼睛,而又得不到别的老师的指导,内心里面产生很无助的感觉。因此,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更加应该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和品德不是太上进的学生,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接纳。”
在拼图游戏中.要将被打乱的将近80张残缺不齐的风景画碎片,由五个小组拼出五幅风景画。这更需要老师们良好的沟通。最后的结果出乎指导老师的预料,老师们打破了小组争第一的局限,五个小组的老师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在最短的时间里,拼好了图,并且大家都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在感悟发言中,老师们深有体会地说道:“在新课程实施中,只有自己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在互相开放中实现资源共享,才最有利于教师发展。”也有的教师体会到:“在与学生沟通中,教师们之间也要互相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才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单兵作战’往往会给学生工作造成阻力。”
诸如此类的体验游戏,教师们参与的兴致很高。游戏后的讨论和体验的分享,让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成立一个学期以来.获得了该校许多教师的热情追捧,老师们期盼地说: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多一些。但是,有小部分教师,主要是一些老教师,对此却颇有异议。他们认为,作为学校校本培圳,应该多请些专家来讲讲课,给老师充充电。这样像孩子似的跳跳玩玩,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教师权威形象的树立,会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为此,他们向校长室提出建议,要求停开这种体验式的培训,多开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校本培训。
面对这些意见,S校长陷入了沉思……
问题与思考
1.你怎样看待体验式校本培训。你认为这有助于解决师生间沟通的问题吗?教师能从这种培训中受益吗?
2.老教师认为,参与游戏将不利于教师权威形象的树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在你看来,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7
3.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校本培训和体验式的校本培训各有什么优势?学校应怎样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
案例教学参考
校本培训在方式的选择上,有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校本培训模式和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校本培训模式等。在笔者主持或接触的多次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发现: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仅仅理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再生动、再有启迪的专家讲座,再有权威的教育书刊资料,再丰富的成功经验介绍,对教师而言,都只不过是被动地在接受罢了。而当教师主动参与体验式的培训后,会有更多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活动中学会改变。“体验式”校本培训,的确促成了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理念的转变和技能的习得,提高教师辅导学生水平,更重要的是开始让教师学习反思影响自己心理成长的阻力,思考自己行为的动力,从而在良好的师生沟通中促成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中获得自身人格和专业的发展。当然,体验式校本培训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果以此来取代其他形式的校本培训则是不可取的。在具体的学校校本培训操作中,要根据各种条件和情况的不同,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来源:周俊 《学校管理案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