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
临近期末,又到了学年的评优阶段。S学校根据区级文性,将开展校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的评选工作,拟评选出四位校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并从中推荐一名参加区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的评选。校长接到文性,颇感欣喜,又多了一个给教师荣誉的机会。校长马上根据上级文性,制订了详细的海选方案,出台了评选目的、领导小组名单、评选条性、评选步骤、评选方法等等。因为时间紧急,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会议,学习了评选方案。S学校由于学校规模比较大,有近30个班,1000多位学生,复印选票时总务处就花费了一天时间,印了10000多张选票,总务处请了四五个年轻教师加班加点把选票按班级、学科分好,可谓工程浩大。
一切准备就绪,评选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第—阶段:以班级为单价推荐,学生拿到了任教本班所有教师的选票,每个学生有近—十张选票,先由班主任利用午谈、班队课逐一对教师进行评选,然后由班主任统计每位教师在班级中学生的满意人数,比较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不满意人数,每班选出满意人数得票最高者入围校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的候选人。初评结果出来了,学校领导小组根据各个班级选出得票最高者入围校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并进行了公示。一时间校园里议论纷纷:低段教师认为低年级孩子无法清晰界定“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语文、数学教师认为自己与学生接触最多,平时批评学生次数多,而且又要学生做作业,得票当然不多;有的教师在别的班里任教相同的学科满意人数极少,在自己班里却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有的教师在自己班任教主学科满意人数非常少,任教兼任学科满意人数非常多;有的教师在评选前做了大量的学生工作,告诉学生不能给老师打不满意。评选结果不是学生的真实想法……
虽然,校领导或多或少听到了—些意见,但并没有教师直接到校长室反映情况,况且,校长认为评选活动都是按照上级文件操作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被选上的机会。7天后,公示结束,评选进入第二阶段:从近30位教师中评选出4位校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又一个中午,校领导召集每班3名同学(大队委成员)集中,根据选票上的名单选出4位“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校领导择优推荐一位教师参加区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任教班级少的、年纪大的教师纷纷落马,在学生面前亮相机会比较多的、综合学科的教师得票率比较高。此结果一出,教师中的反响更加强烈了:那些自认为勤勤恳恳工作的教师,很受自己班级学生的爱戴,但因为与学校别的班级学生没有接触,学生都不认识,怎么可能有高的得票率;这些参与投票的学生是班级的好学生,他什是否能代表班级里剩下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心声,评“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不如改成评“学生最喜爱的学科”;真是劳民伤财,我们猜都猜的出是哪些人能当选……
历时半个月的评选活动结束了,望着这一叠叠的选票,校领导颇感苦恼,初衷是想真正评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所以才费了那么大的财力、精力来做这性事,但结果呢,没选上的教师觉得不公平,自己吃亏在教的班级少、认识的学生少;选上的教师又觉得这荣誉不真实,是因为认识自己的学生多。而更多的教师没有成为候选人,更没有被评上,这样是否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他们是否会把这种愤愤不平转移到学生身上。但校领导又认为自己的评选过程是严格按照上级的文件规定来操作的,不存在什么不合理之处,但教师什的想法也有理。
评选结束了,留给管理者和教师什的思考却是那样多。
问题与思考
1,你觉得这样的评选合理吗?学校评选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2,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教师提出的评选中的种种矛盾呢?评价的结果应该如何处理、反馈?
案例教学参考
学生评教能有效地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诚信、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师生情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意识,全面促进师德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宣传展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风采。从该校的操作程序来看,也比较公正透明:经过初评、公示、二次评议,每一位教师都有被评上的机会。
但学生评教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小学生的判断力毕竟有限,尤其是要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做近十张调查表,对小学生来说,其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况且,校长并没有在会议上十分具体、细致地布置班主任该如何去操作,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让学生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有点欠妥当。所以,在第一阶段的评选前,学校应该以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征文、向老师进—言、召开学生或家长座谈会、“你喜爱怎样的老师”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对此次活动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班级所有任课教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在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基础上,应该广泛吸纳家长、教师等人的意见,能够评选出具有典范作用、楷模意又、得到公认的教师。
(来源:周俊主编,《学校管理案例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