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班将走向何方
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到一点左右和下午放学后的一小时,是杭城各小学的托管班时间,虽然每个学校在这点称呼工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叫管理课,有的可能叫困难班,但是实际操作上都是差不多的。托管班的产生,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中午无法赶回家为孩子准备中餐,下午不能按时来接孩子的实际困难,由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一些额外的管理,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在“减负”之风劲吹之时,确实有一些学校曾经停办过困难班。这让家长们深感不便,甚至有的家长直接打电话质问校长:“为什么邻近的学校依旧有困难班?”就是在继续办困难班的学校也不时有家长提议要延长托管时间,认为四点半的放学时间还是太早。但是,困难班的收费是有规定的,学校无权决定是否延长时间和增加收费。
镜头一:某小学中午每一个班级均有很多学生选择在校用餐。用餐完午后不久,午睡铃声响起,因为该校非寄宿制学校,因此学生均采用坐在座位上,两手交叉放在桌上,头侧向一边靠在手臂上的睡姿。教室里有一位教师用自目光巡视着学生的午休情况。午休时问为一小时左右,期间,不时有学生发出桌椅碰撞的声音,因此老师也时不时要提醒:“××,不要发出声音,别影响别人。”当然,也有老师会采用发小红星等手段来帮助维持午休的纪律。一旦午休结束以后,大部分学生一跃而起,非常开心,个别学生在揉手臂,一两个学生还在呼呼大睡。在没有午休的季节,学生们都趴在座位上练字,练字前老师要指导,练字时要巡视,练完的作业还要批改。
镜头二:某小学托管班放学时间为下午四点半左右,除了极个别学生不参加托管班,早早回家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在四点半左右都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低年级的学生还由老师带着走到指定接送的地点,等候家长来接。大约五至十分钟以后老师返回学校。还有个别学生跟在老师身后也回到学校。接着,这些学生将等候在校门口的传达室前。因为,家长没有准时来接,这些低年级的学生就只能在校门口等。但是孩子们并不感到难过,立刻放下书包和饭篮,在空地上玩耍起来。在随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学校的老师都离开了,学生被陆续接走,最后来接的几位家长大约在六点之前才来,这时离学生放学已有一个多小时了。而这些学生和家长已经习以为常了,家长在校门口一声招呼,等累了的席地而坐的学生一拎书包就赶快出校门而去了。
镜头三:某小学三年级某班品德与社会课正在举行一场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托管应该由学校负责,还是应该由社区负责?”这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本上的一个练习题。学生们经过“几周的准备,在调查了家庭、社区、教师的基础上开展的第一次辩论活动。
反方代表这样陈述“托管应由社区负责”的理由:(1)社区也是我们的家,放学以后,我们同一个社区的同学—起走,路上比较安全。(2)父母来社区接就更加方便。(3)社区里有阿姨,有不同年龄的同学,可以辅导功课。(4)社区可以安排阅览室、活动室给我们好好休息以及参加其他活动。(5)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明天的课或批改作业。
正方代表这样陈述“托管应由学校负责”的理由:(1)名师能更好地辅导我们做功课。(2)由老师管理,父母比较放心。(3)学校目前的收费虽然(根据物价)几次调整,但是比社会上的(收费)便宜。(4)和自己班的同学在一起比和不认识的同学在一起更快乐。
问题与思考
1.面对各种服务市场化的今天,你如何看待目前小学生的“托管”问题?
2.作为校长或者是社区主任,你是否愿意组织你的部下参与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3.作为物价部门,如何更科学地制订此项收费际准?
案例教学参考
十多年前就已存在的托管班模式目前的确遭遇到较多的问题:学校办困难班不是为了收费,但是现在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绝非十几年前能比,而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往托管的学生不多,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轮流管理,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困难班,教师从早上七点半到校,到下午四点半结束,中午也要管理,没有休息时间,对教师的工作、学习和身体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目前,社区的设施建设更加完备,而小学是实行就近入学政策。学生放学以后,由所在的社区分散管理,比较方便家长的接送,也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社区文化。在社区中,不乏各种能人,这是很好的校外资源。另外社区的管理在时间和形式上可以比学校更加灵活,比如可以为家长提供更长的托管时间或者提供晚餐等。让学校教师从繁重的托管工作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当然,学校也愿意安排—定的人员共同办好托管班。
现在,城市正不断扩大,家长的工作单位也越搬越远,孩子放学根本无法及时去接,只能参加托管班。如果社区组织的托管班能够保证安全,而且能够聘任一些有教育经验的人员比如在读大学生或者本社区的退休教师来指导学生功课,那么也能接受社区的托管。当然,收费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不能比在学校托管的费用高太多。
有正当的需求,就会有完善的服务,这是当今社会经济体制下的现实。从学校到家庭这条近路上,遍布各种网吧、小吃店、玩具店……如何让没有完全的是非观念和各方面都不够成熟的小学生在放学以后不流离在外,面对千千万万小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现实,学校应该从自身拥有的基础出发,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使结果达到多赢。
(来源:周俊主编,《学校管理案例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