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产”的先进班级
G学校是杭州市的一所工读学校,学生来自杭州地区的不同学校,行为规范上存在着偏差,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教育难度较大。学校人数不多,但由于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个班20人左右),班级数并不少,跨度也很大,从初一到初三。学校为了加强班级建设,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决定开展争创“先进班级”的活动。
学期初,校长在教师会议上进行了布置,教导主任也在学生校会上进行了动员,这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导处还公布了评选的标准:主要以教导处的日常行为考核和学校活动的获奖情况为依据,初中部和高中部各评出一个先进班级。根据学校的特殊性,教导处的日常行为考核主要包括四部分:到校率、出勤率、卫生、违纪率。
此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教师为了抓好到校率、出勤率,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活动,并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使学生乐于到校学习;一旦班中有学生不到校。教师就马上和家长联系,有必要的还及时进行家访。为了抓好卫生工作,教师大都亲自动手,使得校园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到了学期末,要开始先进班级的评选了,学校和教导处公布了评价的方法:初中部和高中部分开评价,先由各班班主任进行学期总结,再由教导处公布日常考核和学校活动的结果,最后请各位班主任参考此项结果进行无记名投票产生。在高中部的评选中,由于高一([)班在客观评价中优势明显,虽然投票不是很集中,但仍然较为顺利地产生了。
随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初中部各班的客观评价分数接近,在最后的投票中每个班级的票数一样。这时教导主任十分为难,他认为班主任都投了自己班级的票,没有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而教师也各执一词,后来闹得不欢而散。学校马上召开校务委员会,决定用纯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导处日常考核结果占70%,学校活动情况占30%,最后初二(1)班胜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初二(2)班的班主任赵某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他们班有一位同学王某,开始是安排到初二(1)班的,初二(1)班班主任找了各种理由推脱,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困难,赵老师接收了该同学。可是该同学厌学情绪明显,在校外又有打架斗殴等行为,赵老师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多次进行家访,但效果并不明显。该生一个学期到校不到两个月,使得初二(2)班在教导处日常考核大受影响。赵老师为学校承担困难反而在评比中拖了后腿,真有点令人费解。
经过学校的协调,先进班级还是定了下来。随后在教工大会上进行表扬,奖励每个先进班级300元,老师无不哗然。
第二学期开始了,“先进班级”要继续开展下去,该怎样改善呢?
问题与思考
1.你认为该校先进班级的评选有哪些可取之处,还存在哪些问题?
2.你认为该校先进班级的评选为什么会难产?
3.你认为该校先进班级的评选该怎样进行?
案例教学参考
1.先进班级评选”难产”的原因
在实践中先进班级的评选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校的先进班级的评选缺乏整体的规划,制度化的东的太少,主观随意性太大。先进班级的评选的标准在学期初没有定下来,最后评选时随意性又太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比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公平性。
(2)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3)先进班级的评选对于积极上进的班主任有一定的触动,但对那些消极懈怠的班主任却影响不大。
(4)奖励的举措不够合理。好的奖励可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不合理的奖励却合适得其反。评比奖励的幅度太小,无法达到奖励的效果,纯物质的奖励也值得商榷。
(5)先进班级的评选在某个方面恶化了教师之间的关系。为了自己班级的利益,使得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不利于学校的团结和稳定。
(6)不利于班级中某些问题的解决。教师和学生为了班级的利益会掩盖班级里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诚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
2.先进班级评选的改进建议
(1)学校在学期初要制订一个关于优秀班级评选的整体规划。包括具体的时间安排,评价的标难,奖励的办法等。奖励可以更加多样,奖励的幅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奖励的班级也可以适当增加,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要建立—套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第一,可以适当增加教导处日常行为考核的项目,这样不会因为一方面没做好就一无是处,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来评价—个班级。第二,最后评价时不只看客观评价,可以适当加入主观评价,如行政领导评议,总务评议,教师评议。第三,可以制订一些特定的制度,如不接收学校安排的学生不得参加先进班级的评选等。
(来源:周俊主编,《学校管理案例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