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事件”
暑假带初一新生去军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培养学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要求学生不准带零食。在军训的中途,有一天有学生汇报:A同学在卖苹果。“哪来的苹果?”我一怔。立刻有同学补充道:“苹果是中餐食堂发的水果,A学生在做值日生时,从食堂偷来的。”同时我还得到了另一个信息:该学生小学时就偷过老师办公室的钱。我预感事情的严重,马上和班主任及随班老师一起找A学生谈话。原来他在洗碗的时候,发现泔水桶里有几个一口都没咬过的苹果,于是萌发了“生财之道”。因为怕影响“销路”,就谎称是偷来的。事发后,这个内向的孩子一个劲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复表示苹果不是偷来的,并要求立刻去退钱,主动求得同学们的原谅。对他的表态,老师很满意,也觉得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来解决问题。
可事情并没有朝着教育者本身的愿望发展。那些买了苹果的学生听说可以退钱,一个个喜形于色,像捡了一个大便宜似的,有的同学甚至还向他预定……看来不能就这么随便把钱退回去。怎样处理这几元苹果款成了麻烦的事情:如果归A同学所有,显然默认了他的行为;退回去,似乎又纵容了另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钱最终被没收,上缴到了学生处,这几元钱将来可能会和许多拾金不昧的钱—起捐给学校扶贫帮困基金。
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后,我做了A同学的任课老师,通过学习交流,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对他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他有一对年迈而贫困的父母,从小缺乏家庭教育的他同样缺少零花钱,面对种种诱惑,他渴望有自己的零花钱,于是,就有了一次偷钱的经历。不幸的是,这次小小的过错,却广为流传,人人皆知,A同学性格越来越内向。—个可怜的孩子,对这个学生的了解越深刻,就越觉得当时对苹果事件处理得太草率了。那被没收的苹果款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问题与思考
1.你认为当时应该怎样处理这几元苹果款?
2.为什么一个被“偷”字折磨的孩子要把“劳动”成果说成是偷来的?
3.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生财之道”?
案例教学参考
一个孩于今天的行为必定与他成长的经历和环境有关。我可以想象他一“挣”到这几块钱时的快感,不知道他当时在退钱的时候是否很痛。幼小的孩子已经有了对钱的理解,或者说是对生存的理解。当很多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随意扔一个苹果时,却被另一个孩子不怕脏地捡走了。从动机来看,他发现苹果可以卖钱,就这么简单。他可能没有意识到泔水的不卫生,可能钱让他忘记了纪律。可他是个孩子,是孩子就有可能在成长经历中发生“问题行为”。《读者》上有这样一则材料: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座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雕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而是代表一只被饿死的鹰和一匹剥了皮的马。那只苍鹰为了实现飞遍世界的伟大理想,练就了各种高超的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只飞行了四天就活活饿死了。那匹奔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给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换到农夫家;然后又嫌农夫给的饲料少,最后到了皮匠家,不干活,饲料又多,好不惬意。然而没过几天,它的皮就剥下来做了皮料。—个缺乏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能力和才华,都不是一个健全的人,都是有生命缺憾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孩子身上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他的光亮。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个差生,他的心灵中也存在着个性优化教育的契合点,因势利导的帮教工作对他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来源:周俊主编,《学校管理案例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