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手机事件
Z学校阶梯教室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场辩论会——关于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台上正反双方学生代表争得面红耳赤,进行着激烈的辩论,台下坐的是学校领导、社区领导、派出所领导、教师和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一干人马,饶有趣味地听着并思考着。
采访了W校长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前一段时间校长室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投诉,气急败坏地说学校L班主任不负责任,没收了他儿子的手机,儿子扬言说再也不去学校读书了,家长要求学校领导干涉,把手机还给他的儿子。学校领导经过了解,才知道该同学几次在课堂上用手机发短信,还不愿接受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L班主任为此已经和家长前后联系了三次,每次把手机交给家长,但家长太法管教,致使该生变本加厉。班主任老师只好决定暂时保管手机,初三毕业后原物奉还。由此出现了这个投诉电话。在Z学校里,类似的事件已发生了不少,学校老师对学生带手机进教室也是敢怒不敢做,尤其是对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对L班主任作出的果断决定表示支持,一致认为这位家长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同时也希望学校领导能够给子充分的肯定。校长室认为手机问题是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并不只是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索性借此机会把问题抛出来,以辩论会的形式,在学生中引起一种导向性的讨论,唤起学生、家长、老师深层次的思考。
在自由辩论时间,台下的代表们也忍不住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
社区主任说:“学生带手机为家庭增添负担。我们所在社区大都是拆迁户,家庭经济情况并不乐观,社区里发放的困难家庭救助证就有不少。有家长反映,学生逼着家长买手机,理由是同学都有手机了,自己没有手机觉得很没面子。”马上有几位家长响应此种言论。
派出所方所长说:“我绝对不赞成学生带手机,我自己的孩子也在读中学,对此,我是严格把关的。学生嘛,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干什么。”
一家长代表说;“我个人认为,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配个手机,本身并不是件坏事。我们做父母的工作也很忙,有时候想随时和自己的孩子联系上,知道他是否安全,孩子带着手机的话会方便得多。”
一学生代表说:”其实用手机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应该的。如果老师不管的话,我也想带手机。有事也可以及时和家长联系,和朋友联系也方便多了。”有好多学生带着会心的笑意,胆子大的开始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代表:“我认为,学生不应该带手机进校。一是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对孩子的教育不利;二是初中学生自我控制力还不强,只要带手机进了学校,他肯定是要想方设法地使用手机的,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严重影响他的学习;三是影响学生正常的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有道是爱在心头口难说,而手机可以避免此种尴尬,因此,有不少家长反映,在孩子的手机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公’、‘老婆’之类触目惊心的词语。”
马上有家长补充说明:“我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手机和网络一样都是弊大于利的事情。学校应该予以严格的管理,我肯定不会给孩子买手机的。”
于是乎,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问题的讨论通过此次辩论似乎达到了白热化程度。那么,讨论结束后,学校领导究竟应该如何来应付手机事件呢?W校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问题与思考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带手机这个问题的?
2.你认为关于手机问题能采取禁令吗?会给学校管理带来什么影响?
3.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
案例教学参考
有心理辅导专家指出,—些黄段子经常会以短信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用手机作弊的现象在校园里也广为流传;课堂上互发短信的现象更是普遍,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采取“禁止令”,从情理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学校的初衷是善意的,是出于教育目的。但是,很明显,学校缺乏了 些深层次的思考。
对中学生带手机简单地予以禁止,在我们极力倡导人性化管理的今天,似乎有失理性和公允。在我们这个国度似乎有着这样“以禁代疏”的传统,对于出现的问题,当没有更好的办法时,就一“禁”了之。游戏厅影响了孩子就“封杀”游戏厅,网吧有了问题就“拒绝”网吧。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管理。
当然,我们无意否定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善意的,是出于教育的目的。只是学校与家庭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教育和引导呢?我们应该逐步建立一种制度加以规范,这种制度应是建设性的、人性化的,应该更侧重于对文明使用手机的引导,提升学生内在的对新生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提高对不良事物的抵抗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验着当今学校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反应机制和文明程度。
(来源:周俊主编,《学校管理案例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