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郑老师那边!”
案例简介
教我们音乐的郑老师离开学校走了。可学校里对他还在大论特论。学校开议论会,学生写议论郑老帅的文章,校长说:还要比赛呢。这究竟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穿着与其他老师不同,还有头发长了点。校长批评他,说他给学生带了坏头。郑老师说“生活不是一张白纸,我愿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一块颜色。”学校要调走他。在最后一节课上,郑老师对我们讲:“一个日本人到中国考察,写了厚厚一本书,几乎三年不洗头……,中国人有能力考察,有能力为世界作贡献,为什么总要别国走在我们前头。”
郑老师走了,校长在议论会上说:“他讲的什么不洗头,是不讲卫生。他穿着太不好,给学生起了坏作用,每人写一篇关于他的议论文!”我们班几个人,包括我在内,都站在郑老师那边。我在文中写了这么几句:“郑老师没有强调他不洗头,而是强调那个日本人的精神。难道老师目不斜视,齐齐地走着正步,死板板地给学生上课,就真能给我们学生带好头吗?因为郑老师已经走丁,我不再议论他了——我不愿在背后乱议论人。”我的文采得了60分,而那些跟着校长口气写的作文都得90分,我觉得好笑,学校提倡开拓性,而开拓性的人才就在眼前,他们却不尊重人才。
案例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要的尺度来评价对象世界的根本观点。这一对象世界既包含物的存在和发展,又包含了主体自身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内心体验等方面。价值观念是通过人们行为的主导倾向而展现自身的。案例2和3中的校长,从“权”这面棱镜展示了他们价值观念的蕴藉。
金字塔式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繁衍了我国价值观念体系中占居重要位置的权力拜物教,当前还在毒害着一些学校领导者的心灵。案例3中的校长,有了权力,就自视为真理的尺度,法的准绳,操纵教职工“生死”的判官,对下属,只要自己看不惯的,包括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等等,就乱扣帽子,下属稍有不服,重力整之,甚而强行调走后,还要再行“消毒”。90分与60分之差,不是学识的高低,而是对校长的顺与逆。
在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多数校长对权的价值的认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案例2中的程校长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看来,权力不再是一种终身的护身符,“希望大家考查我一年,……信不过我,我自动辞职。”他要求连任校长,不是靠对掌权者的阿谀奉承,而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自己的能力,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效益,是为了赢得实现自主性、创造性的机会。他争法定的权,不是为了满足权欲,以及由权力衍生而来的某些利益,而是为了实现“把学校搞得更好”的愿望。
两个案例从两个侧面反映了校长权力观念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程校长不断地提高着管理效能,而另外一体校长呢,“开拓性的人才就在眼前,他们却不尊重人才”,培养的是看领导眼色行事,服服帖帖,毫无自立创见的“90分”,个性的束缚,创造力的萎缩,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大失败!
(来源:学校管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