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把典型扶下虎背

发布日期: 2014/08/09      浏览次数: 63  


 

 

把典型扶下虎背

案例简介

马仲举,清川县一中的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他的事迹曾在地区教育系统内引起轰动。最令人为之动情的就是他正确对待家庭困难。   

他的父亲身患多种疾病,卧床不起一年多。母亲患神经官能症。岳父脑血栓,岳母高血压。爱人的哥哥得了淋巴癌。除了两个假期,照顾几个病人的重担都压在他爱人身上。她体质本来就差,又息有胃贲门狭窄病。   

爱人剖腹产,产后无奶还常闹病。为了提前回校准备开学,他狠狠心,流着泪返回了学校。   

孩子高烧,下了病危通知,爱人连着来了三封加急电报,他都压在铺下面,没有回去……   

听过他报告的人,对他没有不佩服的。可掌声过后,冒出的却是些不同的议论:

“他家那么困难,还能在这里安心工作,真不易呀!”   

“对他的事迹,我听着佩服,但我做不到,也不想那么做。”   

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说:“他不尽儿女之孝,不要夫妻之情,不讲父子之爱,天生的‘半仙’之体!有啥值得学习的!”   

人们对马仲举这个典型有一种“听起来感动,学起来难”的距离感。

当了典型的马仲举,也不是对家里的许多难处无动于衷。他为什么不提出调动申请呢?他说:“组织这么信任我。我的家乡又是在大城市,怎么好意思提出调动呢?最近组织提我当任副校长,我感激组织上的关心,可连提三级也不如让我回去呀。我家什么都不缺,就缺我人不在。当然,如果组织需要,留我一天我就要干好一天。”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他身上背着典型的“包袱”,使他骑虎难下。   

马仲举的情况提到了校领导的议事日程,政工主任认为“树典型就是要挑事迹过硬的,谁要觉得马仲举难学,那正是他自己做得不好。”教导主任提出了问题:“树典型就是为了让人学的,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不就失去典型的意义了吗?”党支部书记提议不要单纯在马仲举身上找原因,而要从抓典型的工作方法中找答案。接着他分析了近几年树立典型中存在的问题,说:“出现这类情况的根子,还在于我们树典型有一种旧观念,习惯于把典型当板子去教训人,忘记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思想工作。我认为,对马仲举这样的同志,既要宣传他的先进事迹,也要承认和尽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不至于‘悬在半空’中,让人感到可敬不可学。”校长决定尽快帮助马仲举解决调动问题。他风趣地说:“让马仲举到他家乡做典型吧,那时他这样的典型离大家近了,可信了,就成为脚站在大地上的、食人间烟火的典型,影响作用肯定比在我们这里大多啦。”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不仅是“把典型扶下虎背”,而且把旧的观念拉下了“虎背”。在中国传统的情感生活中,由于缺乏个体的独立自主意识,由于社会人际关系的价值座标系具有强烈的依附色彩,人的七情六欲被社会伦理视为罪恶之源。于是当典型的,仅被神化为“不尽儿女之孝、不要夫妻之情、不讲父子之爱的半仙之体”,“当板子去教训人”,他们只得把自己的作为人的正常需要紧紧地裹起来,情感生活凝练成一种内倾性的体验模式。把典型扶下虎背,就能让人感到真实,感到可敬、可学。

(来源:学校管理案例分析)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