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在苏锦绣看来,“好校长就是搭平台,让师生实现生命的成长。好校长一定要有前瞻性的思想、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清晰的顶层设计。”简单的两句话道出了他自己的秘笈——对自己苛刻,对师生放手、成全。 在人们的印象中,紧张的生活,紧凑的课程……是高中生活应有的节奏。然而,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的课程表总是让前来学习交流的外省学校耳目一新:每天下午第二节下课后,全校师生共同观看20分钟的电视节目,这便是学校的特色课程——视听课。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千百年来对读书人的写照。但在社会高度开放、自由、竞争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依然是低头做题,抬头看黑板。所以我们开发了视听课,想让它成为学生打开世界的另一只眼。”校长苏锦绣很有感慨地说。 作为全校的统一课程,视听课内容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精心编辑整理,遴选央视综合、经济、新闻、电影等节目内容和经典电影片段,通过校园电视网各班同步播出。 坚持了十几年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极大好评。“每天的视听课是我最期待的,它让我了解国际社会近期的重大事件,也更好地了解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高一(10)班学生陈倩雅谈起视听课一脸的兴奋。 “我们培养的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霸,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学生。”这是苏锦绣朴素的教育观。尽管职位几经变换,从福安五中的普通教师,到福安市教育局的干部,再请命到福安一中当校长,但苏锦绣对教育的情怀却一直不曾改变。 “放虎归山计划”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如何继承发扬百年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又能创造性地为学校、教师、学生开创新的纪元?这些是苏锦绣考虑最多的事情,而他最终把目光定位在课堂。“3年的高中生活,学生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课堂上,如何让课堂增趣,如何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和效益,必须从改变课堂结构开始。”苏锦绣说。 苏锦绣把课改形象地比喻为“放虎归山计划”,传统的课堂一直重复着知识的“灌输—考试—灌输”这一恶性循环,学生犹如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被教师圈养,没有了野性,也失去了活力。课改后,学校把课堂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纵横捭阖,让“老虎”回归山林、回归自然。 “放虎”容易,如何在山上找到“食物”,习惯于“喂食”的教师做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又摆在了苏锦绣的面前。“虽然会有很多问题和困难,但结合我们其他省份课改的体会,我以为现代课堂较传统课堂可以让学生多掌握5种以上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学生所欠缺的,也是我最看重的。” 2010年课改初期,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在外人看来,福安一中是百年名校,好像和课改之间画不上也没必要画上等号,而苏锦绣一直默默坚持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4年来,福安一中学生的成绩连年攀升,而这成绩的背后,学校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那一句句阻挠之声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改变烟消云散。学校总结提炼出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开拓思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堂犹如爬山,面对层层叠叠的群山,你不知道前面的景色到底是什么,但心里充满着希望和好奇,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跃跃欲试,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最终抵达顶峰。而传统的课堂如平原,一望千里,没有了激情,少了跌宕起伏。”高三(11)班学生郭彦锐这样说。 社团活动课程化 1.至少读50本好书,这些书涉猎8-10个领域,至少精读一本该领域最经典的代表作。 2.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朋友、老师、母校、家乡、社会、祖国、大自然…… 3.至少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在校刊、校报上,更高层次的刊物更好。 课改如果只死死盯着课堂,显然不是教育的真义。于是,每年高一新生入学,苏锦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他们提出高中3年尽可能完成的15件事。 “学习不能窄化为纯粹的知识,要尽可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积淀内涵,丰富生命。”如何让这些理念具体地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社团成为有力抓手。 两页密密麻麻的A4纸上罗列着福安一中一学年社团活动的具体安排:4大类,30多个社团,活动的时间、地点、指导教师,一目了然。 “作为校长,每天事无巨细的工作确实占据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享受这个过程,也让我获得了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校长管理的平台,我也更愿意把它当作是教师、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平台,这样学校才有了完整的意义。”在苏锦绣看来,搭建除了课堂以外的成长平台,让社团活动对学生生命成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随手翻开由文学社制作的《阅·季》、《心潮》等读物,如果不事先得知是出自学生之手,还以为这些外观精致、内容丰富的杂志是出版发行的。这些杂志栏目包罗万象,有学生生活、时事政治评论、书评影评、校园集结号等。两本杂志又各有特色,《阅·季》偏于大众化,但更注重于选题策划。“我望向窗外,校友们挂着一张张被教育制度虐惨了的脸……”“中国的学生很难知道18岁的天空真正是什么样……”《心潮》文字犀利而富有个性,文字清新又不失青春的色彩。 “这不只是一本杂志,更是通往心灵,释放个性的‘天空’,感谢学校给我们一块试验田,在学习之余,积累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成长点滴。”文学社成员杨霖高兴地说。 电影社团创办于2004年,每周六晚上的周末影院颇受学生欢迎。10年的积累,电影社团形成了丰富的电影库,除了常规的电影,社团还结合各学段的教材安排,有针对性地配合教学内容,比如《祝福》、《林家铺子》、《雷雨》……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思考,进而对原著产生兴趣,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动力,对理解课文中摘录的段落也有促进作用。 “电影社团的电影课程也是课改的一种延伸,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课堂上的展示能力、思维能力、表达组织能力。此处的拓展不只限于知识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福安一中副校长陈琼盈说。 当社团活动成为学生生命生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社团活动就会显得举足轻重。课堂与课程环环相扣,学校的每项规定、举措又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得以实施和夯实,进而激发学校的生命力。 琳琅满目的课程,学生的精彩表现,让外来参观学习的学校既兴奋又有疑惑,苏锦绣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你的管理秘诀是什么?苏锦绣总是自豪地笑着说:“你们自己看。” 感恩是解放自己的开始 学校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吗?苏锦绣的思考没有停止。 “教育应该有所作为。让学生懂得感恩,并积极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往往比知识的习得更重要。”早在10年前,苏锦绣便谋划并开始了自己的德育实验,并最终形成了独有的感恩文化。 凡事要做,就要有章可循,不能一味地蛮干,有章可循能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苏锦绣的策划下,学校政教处制定了《福安一中感恩教育思路》,为各年段班级开展的感恩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了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原则。通过班会课、主题班会课、选修课、阅读课、黑板报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怎样感恩。 “感恩教育更侧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设置情境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感恩活动的开展,如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就失去了固有的魅力。”苏锦绣积极地进行着思考。 为此,苏锦绣和老师们开动脑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营造感恩文化的氛围,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如编制感恩铃声——把《母亲》、《一封家书》等感恩歌曲改编成上课音乐铃声;展播感恩影视——在每天的校本课程“视听课”中播放《孝子感天下》、《背着妈妈求学》等节目,在周末影院中播放《背起爸爸上学》、《爸爸的爱》等感恩电影…… “感恩教育不能只限于说教,而忽视了榜样的力量,尤其是学生彼此间的激励和刺激。”为了使学校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学校还开展感恩主题班会研讨评比。每学年在全校高中3个年段开展“感恩”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活动,每位班主任都开设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学校组织评委对全校各班班主任的“感恩”主题班会进行认真评比,评出优秀的课例编辑成册。 感恩教育如果只限于一时的感动,而没有贯彻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一样是没有效果的。为此,苏锦绣十分重视建立一种能促使学生把感恩意识和情感转化为报恩行动的激励机制,以机制来促使学生自觉报恩习惯的养成。其中有建立感恩档案——制定并落实《福安一中学生感恩档案实施规定》和《感恩手册》;评选感恩之星——根据学生在孝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爱他人、自立自强等方面的表现及其典型事迹,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感恩之星”评选活动,被评为“感恩之星”的学生的事迹在学校橱窗给予展示,并给予重奖;假期报恩行动——每年的寒暑假和节日长假,学校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报答亲人、社会、家乡的事情,并记录下来,交学校存档。 持续3年的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了“报恩”的种子,“不要问社会为我们做了什么,要问我们为社会做了什么!”已成为全校学生的口头禅,他们也用行动诠释着无悔的青春。今年马上毕业的5位学生,在一中的3年时间里,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骑车去乡下看望老人,帮他们收拾屋子,做些田里的农活。如今他们即将毕业,而他们的爱心接力将由学弟学妹延续下去。“与其说是我们帮助了他们3年,不如说是他们见证了我们成长的3年。知识是暂时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品质和性格能让我们受益无穷,为我们今后的人生插上了飞得更高、更远的翅膀。”学生们说,“感恩教育及实践,让我们明白,感恩是解放自己的开始。” “教育是一项良心的工作,我们不能只盯住学生的这3年,而要为学生负责一辈子。”苏锦绣感慨地说道,“作为一所学校的‘最高指挥官’,所做的每一项决策最终都应指向学生,让学生从中受益。为学生服务,给学生一个锦绣前程是我不断的追求。” (来源:中国教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