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的办学思想,既可以来自于学校长期实践的积淀,也可以在先行设计的基础上去理性实践,后者走的弯路可能更少,办学效益可能更高。
办学思想、理念、三风一训、学校精神……是许多教师想说又说不清的问题,也是许多校长想弄明白又有分歧的问题。近年来,“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逐渐进入了校长、教师的视野,而对于它的顶层设计,也慢慢成了校长和教师关注的难点和焦点。
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在统一方针、统一政策、统一办学模式上展开的规模较大的教育,全国七八十万所学校,高度的统一性是基本色。因此,在办学思想中体现共性不难,但要寻找自己学校的个性,就不那么容易了。
“不易”并非“不能”。为什么要挖掘,怎样去挖掘,又在哪里去挖掘学校的个性?这是在专业化大背景下校长、教师应该关注的东西,只有弄明白这些,校园文化才能更深刻,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发掘学校的近身资源是一条捷径。离开了这个“近身”,校园文化即使再有个性,恐怕也难以坚守。
哪些是学校的近身资源?我认为,学校的名称、办学的历史以及学校所在地的文化小环境,就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好的近身资源。有了这种个性丰富的近身资源,就能发掘出不同学校之间的文化差异,培育出不同学校的个性。
譬如,全国的小学有几十万所,但校名为“齐心小学”的,可能就只有一所了。那么,设计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抓住“齐心”来做文章,就能凸显出学校的个性。而现实中的齐心小学,也恰恰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把“潜心教书,齐心育人”作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虽然,这八个字也可能会被其他学校复制,但这些学校永远也复制不出齐心小学的“齐心味”,因为这种“味”是齐心小学与“生”俱来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校名都像“齐心”这样富有个性。譬如,像“第一小学”、“第二中学”这样的以数字排序的校名,就是几个干瘪的字。面对这种“干瘪”,显然上述原则不再管用,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迂回,依然可以把学校的个性彰显出来。
怎样迂回?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是包括办学理念、三风一训、学校精神在内的系统认识,是指导办学行为的观念体系。理念尽管也是思想,但它的区域性、灵活性、直白性、概括性明显与“思想”不同。表述“办学思想”时,可以用一篇短文来叙述这个体系,而办学理念的表达却非常简约,往往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譬如,上述齐心小学的办学理念只有“潜心教书,齐心育人”八个字,但是,它的办学思想,却洋洋洒洒好几百字。
了解了这些,对于那些缺乏个性的数序校名,我们来看怎样催生和凸显它们的个性。这个办法就是,放弃在办学理念上的艰难选择,而在办学思想的其他方面做文章,譬如在学校精神、三风一训等方面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以江夏第一初中为例,其办学理念是“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毫无疑问,这个理念没有多少个性,彰显的也是基础教育的共性。但是只要在顶层设计上下足功夫,学校的文化个性一样可以在“大同”的背景上凸显出来。
江夏第一初中的“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两个极具罗森塔尔效应的字眼,若抓住这个“第一”,再迅速在学校所在的文化小环境里去寻找相关的近身资源,就一定能发现真正的“金矿”。而我们就是戴着这副有色眼镜,一下子就盯住了校园里那座名为“龙头”的小山。“龙头山”中的“龙头”与第一初中的“第一”是什么关系?就这样,第一初中的办学思想就有了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分野,他们的学校精神就确立为“崇尚龙头,追求第一”了。
这个学校办学思想中最靓丽的组成,虽然不是办学理念,但与共性十足的办学理念相互映衬,却形成了富有第一初中特色的办学思想。也就是这种“龙头精神”的指引,衍生出了“自昭自励,自信自强”的教风。而且龙头精神的具体化,还促进了校园龙头文化的迅速萌生与茁壮成长;催生出了学校的特色德育、校本课程,以及一系列特色活动。而当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了特色,具有特色的教育就极有可能上升为某个区域的教育品牌。
那么,校名个性鲜明的学校,就不需要在其他方面再次凸显了吗?当然不是,上面那所齐心小学,他们的校训就是“心齐、心正、心美”,这三个内涵依次递升的词,无论正念反读,都在告诉师生,要做一个心灵美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校训,不正是赋予了学校独特的靓丽特色吗?有了这样的办学思想,齐心小学的特色活动“齐心鞋”(三人鞋),很快就找到了发展的契机,成了享誉一方的生态体育活动。而学校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材的开发,也依据这一原则,很快找到了突破口。
有人说,办学思想不能进行顶层设计,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提炼,我不否认这种做法。但我知道,要到“罗马”,道路不止一条。对于一所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抑或一所新校,我们又在哪里去找这个“长期”呢?没有“长期”实践的学校,就不需要个性,不需要特色了吗?显然不是。这就是说,富有特色的办学思想,既可以来自于学校长期实践的积淀,也可以在先行设计的基础上去理性实践,后者走的弯路可能更少,办学效益可能更高。
顶层设计,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缩短实践过程的曼妙思考。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