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如水”的教育者
□ 杨强劲
孔子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见,教育理应是一个文明的社会里最神圣最崇高的事业。像当代儿童文学家秦文君所说的那样,“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因为它凝聚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美好,它传承着亘古时空里沉淀下来的不朽智慧。身为教育者,置身其中,应该具有水的品质、水的内涵、水的精髓、水的风姿,做一个如水般澄澈、如水般灵动、如水般包容、如水般坚守的教育者,在希望的田野上悉心播撒智慧的种子,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文化的一笔一画。
如水般澄澈。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在流动中显得越发澄澈,清可见底。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让很多人开始迷惘,开始在不知如何选择中变得浮躁。作为教育者,若在这样的环境中迷失自我,不能拥有澄澈的“源头活水”,就一定无法流淌出如许的“清渠”,甚至会由此浸染了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而这种影响不仅是几个学生的问题,或许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者的身上维系着一代人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作为学生眼中的榜样,我们如何能允许自己不如水般澄澈呢?教育不是交易,更不是生意,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承诺,是灵魂对灵魂的低语。面对教育,我们需要拥有澄澈的内心,像水一样洗尽铅华,洗尽自身的功利、浮躁之气,沉潜事业,静心育人,静待花开。
如水般灵动。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天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首诗,而教育正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的笑容更加灿烂,为了使每一首诗的韵律更加饱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我想,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师首先要葆有一颗灵动敏感的心,这是一颗能在春花秋叶的飞舞中感悟时光曼妙的心,一颗能在高山大川的流连中感受自然呼吸的心,一颗能在秦皇汉武的轮换中感慨历史深邃的心。教师只有有了这颗灵动的心,才能让教育返璞归真,才能实现教育“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理想。
如水般包容。水包容清浅的小溪,也包容急湍的飞流,水包容万物,有容乃大。师者若水,教育者也应有海纳百川、无限包容的胸怀,包容学生的一切,放低姿态,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多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师者及其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顺其自然、自由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非机械化、模式化的“加工厂”。当面对各种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教育者都报以豁达包容的心态,而这种包容有时候会得到惊人的回馈,包容引起的道德震撼往往比惩罚更强烈。
如水般坚守。古代兵家孙膑说: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水法,即水的精神。水,滋润万物,是生命之源;水,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汇成洪流,更可穿峡破谷,一往无前。无论小溪还是江河,在生命中都会不停地奔流向前……“百川东到海”,奔向大海就是水此生永志的坚守。而水的这种坚守更是教育者应有的品质,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一种漫长过程的熏陶,教育者若不能有所坚守,不能矢志不渝地朝着教育理想的目标持之以恒,便感受不到这个过程的愉悦,自然就会失去同学生一起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教育者的坚守还在于对教育情怀的虔诚,能承受此起彼伏的变迁,能忍耐数载钻研的寂寞,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新生般的涅槃与洗礼。
上善若水,水的精神是博大精深的,它能给人以许多启迪、许多力量。古语曰:“水不在五色之列,无水则五色不调。师不在五伦之中,无师则五伦不彰。”倘若我们能做一名“如水”般的教育者,涤荡纷杂的欲念,摒弃虚浮的浅薄,取之以澄澈与灵动,代之以包容与坚守,我们就能成为教育这片沃土上最美丽的风景,用我们的方式滋润每一个朝气蓬勃的孩子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作为教育者最大的光荣?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肥东县锦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