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经历一个从信息化向心灵化过渡的变革时代。而心灵变革进化的起点,是学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从学校的掌舵人——校长的认知开始的。 目前,不少学校的发展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 对于一些公办学校,校长在教师发展和团队打造方面存在困难。因为生源饱和、生存不存在危机,成绩成为衡量学校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很多公办学校校长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不得不高度重视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只能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养和要求来解决。另一方面让教师参加学习也并不是获得普遍欢迎的一件事,有的校长为难地谈道:“在周末安排教师培训,占用教师的个人时间,都需要慎重。” 对于教师来讲,被学校关注的重点是教学技能,传递给学生的是学习技能,教师的教学压力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自主性和奉献精神在信息爆炸、心弦紧绷的当今社会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这个职业,逐渐变成一种教师的“良心活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再是尊重基本的人性需求,而是教师的良心对学生的施舍。 而民办学校,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学校跨越了招生期、发展期,进入稳定期后,校长才开始对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而专业技能成长也成为首要的培训方向,个人精神成长更是遥不可见的“空中楼阁”。 学校管理还面临着招人难、留人难、资金难的三难现象。对于民办学校来说,踏上教师精神成长培训的台阶,校长的心理路程都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 谈到教师的精神成长,有位民办校长这样说:“学校教师的流失率这么高,觉得待遇低走的,进入公办学校的,自己创业走的……每年教师流失率15%-20%,一场培训没少花钱,两年后参加培训的人走了一半,培训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民办学校培养教师面临这样的怪圈:教师不培训上不好课,培训过了能上好课的教师成了别的学校的教师。 如何解决?唯有校长可以做到,校长是推动学校进化的人,是教师团队的领导者。 校长的心灵世界往往主导学校的精神世界,校长的精神世界往往决定了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的精神世界影响并决定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决定了社会的希望。 所以,校长的心灵世界是一个学校的“道”,看不到摸不着却可以被感知、被影响、被传播。当今时代,迫切需要一批有担当精神、有开拓精神的开“道”者。 “道”有,也需要“术”的支撑。在经历了长期的专业成长培训后,选择教师的精神成长方式也是需要慎重的,需要避免“形式培训”、“旅游培训”等培训带来的种种弊端。 精神成长绝不是曾风靡一时的“励志培训”和“成功学说”。教育系统需要的精神成长课程,是在基础教育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表达性艺术治疗”和“团体动力学”等理论和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适宜学校环境、教师职业的体验式课程。 体验式课程是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感悟、分享最终有效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获得精神世界的自我成长和心灵感悟。内容需涉及理论基础、方法技能、实务督导、实践应用及心灵成长等几个方面,可以使教师在精神成长、发掘内在动力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技能同步提升。 我要将适宜学校环境的心理学技术做如下解读:焦点解决——积极心理学范畴,适宜解决师生沟通、家校沟通问题;绘画艺术治疗——起源于荣格的精神分析,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之一,适宜运用在教师自我觉察、教学授课、提升教师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等;沙盘治疗——同样起源于荣格的精神分析,适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个案治疗;心理剧——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雅各布·列维·莫雷诺创立,属于团体心理治疗层面,适于学校特色办学、建立有多样社团的学校;团体动力学——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勒温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而创立团体动力学,核心理念为“团体是动力整体”,适于学校管理、学校教师培养和团体引领。 当前,国家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不仅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唤醒变革的力量在校长,教育的力量在教师,精神力量的传播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我认为,教师的深度的内心觉醒就是:在强调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精神成长,唤醒教师内在的巨人,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内在的大师!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艾瑞德国际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