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吴震球:办一所“真善美”的学校

发布日期: 2014/08/09      浏览次数: 62  


 

吴震球:办一所真善美的学校

黄浩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大多数迈入70岁的老人而言,或者抛开俗事,寄情山水,遁入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者呼朋引伴,饮酒作乐,享受人生难得的快意时光。

颐养天年,向来是古稀之人的一大人生主题。

不过,在许多故事传奇里,70岁,却还远远没到“卸甲归田”的年龄。姜太公年70垂钓于渭水之滨,范增年70献计于楚汉之争,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而在现实生活里,对许多普通人而言,70岁的人生,依然有不少精彩的故事在继续——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湖北省赤壁市正扬小学校长吴震球,正是这样一位年届70,却依然充满激情地书写着教育梦的“老骥”。

出生于1943年,任教于1960年,办学于2003年,在教育王国里摸爬滚打了53年的他,不知疲倦,不改初衷。如今,他感觉在这个年龄段里,“离梦想越来越近”。

他如今的梦想很朴素,就是办一所“真善美”的学校。

迎着理想的光芒前行

吴震球并非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但他的身上却时常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他所信奉的,正如电影《少林足球》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言:“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在他的人生逻辑之中,有梦就要去追,哪怕头破血流。

初中毕业后,原本成绩优异的吴震球,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被派入了一所普通的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看到教科书上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介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凯洛夫等人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成名成家”思潮的熏染之下,吴震球决心成为“教育家”。也是从那时起,他的心里播下了一颗教育理想的种子——当一名特级教师。

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的“理想发芽”,从此注定了他与教育结下了一辈子的缘。

师范毕业,被分配到蒲圻县城关小学任教,吴震球开始了自己的追梦旅程。

当时的城关小学荟萃了一批赤壁市最优秀的教师,县教育局经常组织他们讲公开课。吴震球如饥似渴地开始跟随着这批老师忘我学习,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自己在教学中摸索实践。两年后,原本天资聪颖的他已经学得有模有样,直至有一天,学校推荐他主讲全县语文公开课《半夜鸡叫》。为了上好这两堂课,吴震球反复修改教案熟背课文,课文中哪一个词在哪一页的哪一行,他都能随口说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出色完成这次主讲公开课的任务后,当时带队听课的老师给出了让吴震球至今记忆犹新的八字评价——“东风浩荡,后生可畏”。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崭露头角,吴震球在当地“一炮走红”。不少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教师,点名要听他的语文课。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湖北省电教馆还曾将他的课堂实录制作成录像带全省发行。那时候的吴震球,是“最风光”的时候。

“别人说我是‘能者多劳’,在我自己看来,其实是‘劳者多能’。”他说,只有在不停地做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能者”。

然而,就在他眼看着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吴震球一下子被剥夺了“上课权”。

让一名梦想成为特级教师的年轻人无课可上,无异于让一名歌唱家“不准出声”,让一名游泳健将“不得入水”。

可以想象,在一次次太阳东升西落的轮回中,对吴震球而言,那是一个个怎样难熬的日夜。

那时候,他只能选择每天与书为友,与手风琴作伴。

但好在,因为对梦想的执着,他熬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文革后,被摘掉“黑五类”帽子,重新拾起教鞭的他,以异常顽强的生命力,重新铺就了自己的教育之路。

他变得更加理性、深沉。

有几次机会可以调到中学去任教,他想想,放弃了。

有几次机会可以调出教育系统,他也没有去。

他扎根于小学教育,跑遍全国各地许多城市,到处求经问道、参与研讨,在教育改革的大熔炉中锻炼自我。

在思索与实践中沉淀了教育哲思的他,1992年向湖北省教委和省教科所申报立项科研课题“小学新课程”实验,并获得批准,同年9月,他在市实验小学一年级两个班开展实验:“小学一二年级不学数学,加强语文艺术学科教学;三年级开始学数学,四年学完六年的课程。”这项实验曾经轰动一时。

尽管这项实验最终因为某些原因功败垂成,但不轻言放弃的他,相信“会有一天,这项实验会重新开启”。

吴震球觉得,那是梦想在招手,那是使命在召唤。

有梦想,就会有奇迹。1993年,在他从教30多年后,年轻时的梦想终于成真——他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

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终点,正如他在一篇文中说:“这个理想的实现只是他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只是取得了一张向更高理想境界跨越的资格证,它将昭示他向更高的教育理想奋进”。

2003年,即将在实验小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的他,有了更高远的理想。他说,改革开放好,我就改革一下——退下来不休息,开放一次——60岁创业。于是,他想起了办学,办一所好学校。

这所学校,便是他现在仍在经营的正扬小学。

在读书中成就自我

吴震球办学,源于他想把自己的教育理念真正付诸实践,而他的许多想法,都是从读书中得来的。

在不少人眼中,吴震球是个“怪人”。

一辈子既不抽烟、喝酒,也不钓鱼,更不打麻将,那么,他的业余生活,到底用来干什么?

事实上,吴震球有着许多健康的爱好,比如打球、唱歌、朗诵、跳舞、游泳,当然,还有读书。

只有读书,才能认识到“真善美”,才能坚定并充实自己的内心。

他说,自己性格的成型,教育思想的由来,都与长年累月的阅读不可分割。

小学三年级起,吴震球每到放学后就跑到镇文化室,悄悄地阅读。他惜书如命,每到书店前,他都会先把手洗干净,然后一页一页小心翼翼地翻开。这种洗手看书的习惯,他一直坚持至今,多少年过去了,他家里的几千部藏书,还都干干净净,没有破损。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扣上“黑五类”帽子的他,房子里的书被红卫兵收缴一空。万分沮丧的他,感觉到“精神上一片贫瘠”。

但一次回家期间,他却有了意外的收获。那时,母亲迫于生计,在废品回收站里从事“打捆”的活儿。那天,他回家后,母亲悄悄将他带到了一个小角落——那里堆放着厚厚的一摞图书。

吴震球欣喜若狂,在与废品回收站站长讨价还价之后,这100多公斤重的图书,吴震球只花了10元钱就全部搬回了家。

此后的六七年的时间里,每当他逢年过节回到家里,他都要往学校带回好几公斤书。尤其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这些书更成为他渡过难关的知己良朋。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普希金、泰戈尔、鲁迅、郭沫若、巴金……在阅读中,也成为了他的良师益友。

“那时的我,像一个饿汉,大口大口地吞咽,吮吸着知识的琼浆。冬天里,我用报纸把门缝、窗户缝糊上,关在房里读书,实在太冷,就用玻璃瓶灌满热水,捂在手上;夏天,房间太热,我就把电灯吊在走廊上读书,蚊虫太多,就用脸盆接满水放在桌上……那段时间,我读书成癖,连吃饭、上厕所都觉得浪费时间。”在一篇回忆录中,吴震球这样记录自己的阅读时光。

不单如此,在读书过程中,他还勤于摘记,并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爱读书的他,将书中的许多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思考中,他因此而写下了不少教育时评。而在书中浸染儒雅之气,让他在教书与办学过程中,见气度,见风度,有理性,有人性,使他成长为一名“儒雅型”校长。

吴震球坚信,读书能带给人真正的成长。如今身为民办学校校长的他,每年放假期间都要给教师布置一道作业:多读好书,并写读书笔记。

重视习惯养成的力量

从喧闹嘈杂的马路走进正扬小学,会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宽敞的操场上干净如新,四周的布置井井有条,这一切都透露出一种“秩序感”。

而当你碰见了这里的学生,会发现他们都热情而有礼貌,尽管很陌生,他们也会绽开笑脸向你问好。他们不会大吵大闹,不会随地扔东西,不会蓬头垢面,不会口吐污言……

这一切,正印证了学校校门左侧墙上的一行大字: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从教50多年,吴震球感触颇深——“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教育太重要了,比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还要重要。”

这是他与成千上万小学生一起活动、生活的经验之谈。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吴震球从学生的站、坐、吃、睡、读书、写字的基本姿势抓起,从学生站队、走路、立正、稍息、敬队礼、戴红领巾的基本要求抓起,从学生抹桌、扫地、拖地、擦窗的基本方法抓起,从学生待人接物、人际交往的基本习惯和能力抓起,通过实实在在的“现场教育”与主题式班队活动设计,让孩子们知礼守礼,在每一日学习与活动中养成良好习惯。

比如,班主任设计“向同学借笔”、“跟老师请假看病”、“不小心弄脏了同学的衣物”、“到商场购物”、“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等情境,少先队大队部经常组织少先队员祭扫烈士墓,请交警来校宣讲交通安全知识……

当然,很多时候,吴震球都是亲自上阵。六年级学生顾安娜说,吴校长每天都会在学校“巡逻”,看见哪个学生指甲太长,他会轻言细语地告诉他要勤剪指甲;看见哪个学生衣服有点儿脏,他会告诉他不用穿得多好看,但一定要整洁;每天放学过马路时,他都会亲自护送,叮嘱孩子们保持秩序,遵守交通规则……

为了让孩子们时时刻刻牢记好习惯的重要性,吴震球还制定了“正扬小学学生家庭学习生活习惯要求4句”、“正扬小学学生良好习惯要求30句”、“教育爱‘十当’10句”等操作性强、易于记诵的口诀,人人自觉对照。

而不少家长正是因为看重了学校做到极致的“习惯养成教育”,才放心将孩子送进来,良好的口碑效应,让学校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不做广告的学校”。

真爱成就真教育

你眼中的吴校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我向数位教师和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几乎一模一样——

慈祥、热情、平易近人。

数学教师吴纯梓还记得自己10年前刚来正扬小学的情景。

那时候她刚刚毕业于师范学校,20出头的小姑娘,几乎没有教学经验,课堂上无从下手。

“吴校长每天专门抽一节课的时间来指导我,每次上到中途,他都会及时指出这节课哪些地方有问题,上完后,每次都会做一个小总结。”吴纯梓说。

正是在这样“手把手”的教导之下,吴纯梓很快从一个教学新手变成了能手,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

现年23岁的英语教师邹蒲芳也有相同的感受。

3年前,当她来正扬小学谋取自己的第一份职业时,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她脑子一下子蒙了,完全不知所措。

“就在我满心失望,以为自己不是这块料,一心想要辞职的时候,是吴校长鼓励我:慢慢来。”

吴震球同样“手把手”地帮助她打磨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从协助编写教案到矫正她讲课的姿势。

“他就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对教师宽严并济,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学校工会主席周桂英说。

而在学生心里,吴震球更像是他们的“爷爷”。

10年来,在正扬小学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就是“校长爷爷”。

因为他毫无架子,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每当孩子们有什么难解决的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校长爷爷”。

“校长爷爷,请您帮我把瓶盖拧开。”“校长爷爷,请您帮我把书拿着,我系鞋带。”“校长爷爷,我的毽子踢到树上去了,请您帮我弄下来好吗?”……

吴震球和学生打成一片,从不知倦。

2003年学校创办时,他在全市率先打出“教育服务”的大旗,率先启用校车接送学生解决学生上学路远的困难,提供营养午餐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提供空调寝室让学生午睡满足部分家长需求……此外还提出“学生病了老师帮助喂药”“学生生病老师询问病情看望学生”等服务项目,真正把学生的成长与健康放在了头等地位。

学生小田被检查出患病,不能吃带有油盐的食物,家长无可奈何,只好每天中午送没油盐的面条给孩子吃。吴震球了解情况后,立即与家长联系,不让家长送,并叮嘱食堂每天中午专门为她做上一份不放油盐的面条,让孩子安心在校上学。为了防止小田一个人吃饭觉得孤单,每天中午,只要他有时间,都会过来陪孩子一起吃、一起聊天。

下大雨,校门前积满了水,他赤脚把学生一个一个背进校园;下雪了,他带领教师铲雪给学生开道,在路滑处铺满防滑垫;学生闹情绪不愿上学,他亲自到学生家里做劝解工作……

在学生心中,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数之不尽。

吴震球图的是什么?他图的只是内心的充实。

时不时有学生三五结伴来学校看望他,逢年过节,他也总能收到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给他寄来的贺卡。

“像我这个年纪,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此,让我感觉自己曾经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些比什么都重要。”他说。

任教50多年,桃李满园的吴震球,尽管已经头发花白,依然在追寻教育梦的路上昂首前行,即便家人几次劝他“退休了享点清福”,他也不曾放弃,因为他有着更高的梦想——办一所“真善美”的学校,在他看来,教书育人,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

(来源:中国教师报)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